新月体 :由壁层上皮细胞等构成的小体

更新时间:2024-09-20 21:28

新月体是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显著增生,堆积成层,在毛细血管丛周围形成的新月形小体。主要由增生的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构成,还可有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以上成分附着于球囊壁层,在毛细血管球外侧呈新月状或环状结构分布。在制片过程中,新月体可能因切面位置不同而在显微镜下呈现为盘状或环状的结构。新月体的形成与数量与病情严重性及预后关系密切,常见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并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肾衰竭。

简介

新月体细胞成分间有较多纤维素。纤维素渗出是刺激新月体形成的重要原因。早期新月体以细胞成分为主,称为细胞性新月体。之后胶原纤维增多,转变为纤维-细胞性新月体。最终成为纤维性新月体。新月体的形成过程中,炎症细胞聚集,主要包括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有时还可见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新月体的形成可压迫毛细血管球,进而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伴随病症

新月体肾炎

新月性肾炎又称为急进性肾炎。急进性肾炎是一组病情发展急骤,以血尿、蛋白尿、浮肿、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并迅速发展为少尿、无尿和肾功能衰竭的预后恶劣的肾小球肾炎的总称。其病因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具体如下:

(1)原发性:发病原因不明,前驱可有链球菌感染史或胃肠道、呼吸道感染的表现。按其发病机理可分为三型:

①Ⅰ型为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型,此型患者血中抗基底膜抗体阳性,电镜下可以见到基底膜内侧有线状沉积物。

②Ⅱ型为免疫复合物型,电镜下可见基底膜外侧有团块状免疫复合物沉积。

③Ⅲ型的发病机理不明,肾小球中无免疫复合物沉积。三型中以Ⅰ型病情最为凶险,治疗最困难。

(2)继发性:可继发于以下几种情况。

①继发于其它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膜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IgA肾病(较少见)等。

②继发于感染性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链球菌感染后肾炎、隐匿性脏器细菌性病灶、乙型肝炎及流行性感冒等。

③继发于其它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全身性血管炎,肺出血一肾炎综合征,过敏性紫癜、自发性冷球蛋白血症、恶性肿瘤及复发性多发性软骨炎等。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