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体育报 :新民体育报

更新时间:2024-09-21 15:35

新民体育报,是上海市唯一的专业体育报纸。

曾经辉煌

久居上海的人不会不知道《新民体育报》,特别是如今在四五十岁的中年男性,对于他们来说,每个星期一的早晨买一份体育报来看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然而遗憾的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人的习惯变成了看《体坛周报》,而不是原先的《新民体育》。原先被保持得如顽石一块的上海专业体育报纸市场终于形成了“群雄并起”的局面。

曾经的辉煌:中国足球十问与9人1000万利润的神话

直到今天,如果你走进威海路577号那幢富丽堂皇的文新集团大楼,来到37楼《新民体育报》的办公室,你会发现这里只有十几个人,正是他们支撑着这张大上海唯一的专业体育报纸。

然而这些人都曾经是功臣,翻开若干年前的报纸,那些并不现代的版式上面全是些洋溢着热情的文字。其中不少的名字到现在仍然支撑着上海市体育新闻的半壁江山。比如姬宇阳、葛爱平甚至马德兴。这三人中,前两者如今是《新民晚报》体育部的主力,

据他们的部主任说这两人每个月的奖金比领导还高。而最后一位,便是曾经轰动江湖的《中国足球十问》的作者,当时他在文章中写出了“IMG(国际管理集团)以烟草作为中国职业联赛的广告,从而让中国足球协会掘到了第一桶金”以及诸多类似的句子,并被当时的领导徐世平所采纳,从而一举成名天下知。虽然气候有过诸多的波折甚至是压制,但最终两人都成为圈中的“大腕”,马德兴在为《体坛周报》打开局面后赋闲在家,开出的价码是100万每年,目前还没有哪家报纸有实力请他出山。很多时候看到如今体育报纸上对足协、对教练、对队员甚至是翻译各种各样的讽刺甚至是漫骂,我常会想到《中国足球十问》,在我的心目中,以这篇文章为标志的那一时期的《新民体育报》是理想化的,纯体育化的,也是最有骨气的。

其后《新民体育报》由徐克仁接手,他的个性及丰富的工作经历使整个报纸的局面进入了新的阶段。他本人坚持认为上海市的市场潜力已经非常大,只要能真正抓住上海的读者,报纸就会有希望。体现在版面上,他将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俱乐部作为报道的绝对重点,每周联赛结束后,头版头条总是申花比赛的分析文章,另外还会有大幅照片,此外,后面还会专门开辟一个版面来做申花的前前后后上下左右。这一举动在当时以及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完全适应了广大上海人作为读者的心理需求,彻底的他们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无论是夸还是骂,无论是赞不绝口还是恨铁不成钢,《新民体育报》都成为最好的选择。1998年欧洲超级杯赛,申花队在新来的巴西主教练塞巴斯蒂奥·拉扎罗尼的带领下3比0拿下徐根宝率领大万达集团,当时恰好春节将近,《新民体育报》在头版以对联的方式表现了这一比赛,更是将其策划和炒作的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报纸一上市几乎是被抢光,如今那期报纸连编辑部也没剩下几张,都被别人给要去了。也就在那一年,《新民体育报》在只有9个正式编制人员的情况下创造了1000万的利润。可以说,那时的《新民体育报》是市场化最彻底的,对读者把握最准确的,自然也是最富有的。

严峻现实

严峻的现实:兵临城下与缩手缩脚

墨菲定律怎么说来着:“凡是可能犯错的,就一定会犯错。”《新民体育报》就是在过去的功绩中沉浸得太久了,总觉得只要上海市还有球队,只要上海人还要看球,报纸就不愁卖。他们忽略了市场的变化以及消费者的变化。在市场营销理论中讲究要培养“下一代”,要在未来的消费者中形成对自己产品有利的影响乃至所谓的“品牌忠诚”。他们总认为已经形成的读者就足以维持报纸的运转,却不知道,曾经对体育报着迷的人正在渐渐老去。

此时以《体坛周报》、《南方体育》为代表的外地新兴专业体育报纸开始进入上海,抢夺市场份额,势头非常迅猛。当时在《新民体育报》的编辑会上,有年轻一点的记者和编辑向领导提出要注意这两张报纸的动向,并且应该相应的采取一些对策,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体坛周报》和《南方体育》对全国各地以及世界各国联赛进行详尽报道的同时,《新民体育报》却仍然坚持着原来的套路,盯住上海市不放,无论比赛的重要性或是新闻性是否够了头条的标准,一律都以头条来处理。同时,两家外地报纸为4开小报,拥有版面多的优势,信息量非常大,而《新民体育报》由于是对开大报,每期只能有8个版,在这种情况下,编辑部没有就如何保证报纸的信息量做出一定的反应,从而让读者在购买后逐渐产生了“上当”的感觉。

另一方面,9人包打天下的情形没有得以彻底改变,虽然后来几年陆续有一些大学毕业生来到《新民体育报》,但就总体情况而言,无论是采访还是编辑,其人员状况都非常紧张,经常只能获得面上的消息,而不能像两家外地报纸一样去长时间跟随球队,从而获得更多更深入的消息。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精明的上海市读者发现话一块五买一份《体坛》比花一块钱买一份《新民体育报》要合算得多,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于是原本在编辑部看来坚不可摧的读者就这样纷纷离开。

坦白说,上述情况直到今天也还没有改变,无论是在新闻的独到性,角度的独特性,写法的创造性,信息的广泛性还是从编辑和采访人员的整体素质来看,《新民体育报》和《体坛周报》的差距已经不是用“一点、一些”这样的字眼可以形容的了。而实际上,报社内部的人不是不想变革,他们当然不愿意就这样向打到家门口的对手投降,然而关键的问题在于《新民体育报》没有获得足够的活动空间。抛开外地的消息不说,即便是在上海本地的消息发布上,它也受到了很多制约。

最明显的莫过于前段时间徐根宝出任新申花俱乐部的主教练一事,实际上,在有关领导和徐根宝谈话后,《新民体育报》一位记者就接到了根宝打来的电话,了解相关的情况,按说这是一条绝对的独家新闻。但当天晚上,有关部门即打来电话,声明关于根宝的事情先不要报道,编辑部只能把已经写好的稿件撤下,结果第二天几家外地专业报纸全部将此作为头条消息刊登,事实上他们所登载的内容只是一个大概,很多细节并不清楚,但对于这样一条时效性颇强的消息而言,谁登得早谁就占据主动。类似的情形还有很多次,并非这里的记者得不到消息或者写不出好的稿件,而是这些稿件都被迫放在那里等待指示,等指示来了可以登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没有意义。这种状况让编辑部非常为难,有人作了个比喻:这就好比人家来打你了,自己人非但不帮忙,还要把你的手捆上,眼看着你被别人给打死。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却点中了要害。

说到底,无论是人员还是经费,都是容易解决的事情。但如果其中一些明显违反报纸规律的东西不做变更,那么再多的想法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