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遗传学专家

更新时间:2024-09-20 11:52

朱英国(1939.11.01~2017.08.9),出生于中国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植物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湖北省遗传学会理事长。

1964朱英国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毕业后留在武汉大学任教,他将培育新型杂交水稻、解决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他矢志追求的目标。1972年,朱英国担任湖北省杂交水稻协作小组组长,用海南岛的“红芒”野生稻作母本,反复试验筛选诞生第一代“红莲”。1991年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研的同时不断为祖国培养专业人才。2017年8月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78岁。

朱英国坚持在科研教学第一线,坚持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合作育成水稻红莲型、马协型两种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多个光敏核不育系,红莲型、马协型杂交水稻和两系杂交稻实现了产业化,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发表研究论文160余篇,《水稻雄性不育生物学》《杂交水稻发展战略研究》等合著专著4部,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和自然科学三等奖等多项奖励,曾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获得国家“973”计划先进个人和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1939年11月,朱英国出生在罗田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农民缺粮挨饿,这让年少的朱英国深受震撼。1950年就读于湖北罗田文家庙小学。1952年转学到九房祠小学。1954年就读于胜利中学。1956年考入湖北省罗田县第一中学。因为少年时候的影响,1959年朱英国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了“武汉大学生物系”。1964年大学本科毕业。

工作经历

1964年朱英国本科毕业后留在武汉大学任教,他将培育新型杂交水稻、解决国家粮食安全做为他矢志追求的目标。1967年~1970年先后在武汉大学专案组、武汉大学遗传研究室工作。

1972年朱英国担任湖北省杂交水稻协作小组组长,为了加快水稻育种科研的进度,朱英国把目光投向了海南省岛的天涯海角,开启“南(海南)征北(湖北)战”。朱英国和科研人员将全部上千个组合的种子材料带到海南,等到收割分类后,带回湖北转育。用海南岛的“红芒”野生稻作母本,与几十个常规稻种杂交,历经反复试验筛选,第一代“红莲”诞生。1974年任湖北省水稻三系研究协作组组长。1978年任武汉大学遗传研究室副主任、讲师。1985年升任武汉大学遗传研究室副教授。期间经过多年繁复的杂交试验,“马协A”马尾粘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培育成功。

1991年起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了扩大科研,2011年起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鄂州市杜山镇建立实验基地和研究生培养工作,朱英国带领研究团队在此进行水稻杂种优势机理、杂交水稻种质创新与基因发掘等多项研究。

人物逝世

2017年8月9日2时51分,朱英国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78岁。

主要成果

科研成果

朱英国始终坚持在科研教学第一线,坚持水稻雄性不育与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坚持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在水稻雄性不育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方面形成了特色,合作育成水稻红莲型、马协型两种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多个光敏核不育系,红莲型、马协型杂交水稻和两系杂交稻,有效防止了单一细胞质来源可能给中国粮食安全带来的潜在风险,实现了产业化,得到了大面积推广。曾承担过国家863项目、国家转基因专项、国家和省级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点项目多项。根据2024年5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朱英国先后承担过国家863项目、国家转基因专项、国家和省级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点项目多项。

红莲的三个亲本之间不断杂交,时间一长就会形成“近亲结婚”,从而影响种子质量。朱英国及科研团队不断地把野生稻中生命力最顽强的基因,通过生物技术转移到亲本中,克隆了红莲型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基因,发现并定位了红莲型恢复基因Rf5和Rf6,,提升了亲本质量,从源头保证种子的品质。朱英国选育的“红莲优6号”“珞优8号”,截至2008年种植面积达到2000万亩,每亩产量可达800公斤以上。

朱英国及科研团队培育出新型不育系和选育杂交水稻新品种“马协A”,该水稻是马尾粘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突出特点是米质优,截至2008年在中国推广面积已超过2000万亩。

发明专利

朱英国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根据万方数据库,朱英国参与申请的关于水稻生产及杂交相关方面专利15项,以下为部分专利:

主要论文与著作

朱英国著有《水稻雄性不育生物学》等专著四部。其中《水稻雄性不育生物学》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中国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概况的科研成果,系统叙述了水稻雄性不育的种质资源创造、雄性不育系谱和雄性不育系列利用,为中国不可多得的水稻雄性不育专著,对中国水稻雄性不育与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朱英国在多个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33篇。以下为万方数据库部分论文:

社会任职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朱英国曾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及国家973计划先进个人和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科研获奖

2007年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朱英国在培育杂交水稻方面的成就获得了最高奖项“突出贡献奖”。“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界面设计和破坏行为”等6项成果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炉内燃烧三维温度场实时检测与机组优化控制新技术”等3项成果获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武钢硅钢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另有300余项科技成果获得不同的奖项。

人才培养

1967年朱英国进入武汉大学,坚持“育种”先“育才”、“种稻”先“传道”,截至2018年1月,先后培养了100多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并为湖北省培养出大批杂交水稻科研、制种与栽培技术骨干,在全国建立了15个院士工作站,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形成了杂交水稻研发和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强大队伍矩阵。朱英国一直在教学科研一线,在杂交水稻选育推广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形成了杂交水稻研发和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强大队伍矩阵,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影响与后世纪念

2007年,朱英国获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奖励100万元。他将80万元用于科研,20万元作为水稻科研基金。

2015年4月16日,朱英国院士执教治学50周年座谈会在武汉大学举行。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朱英国院士,校党委书记韩进、副书记骆郁廷,党委常委、总会计师应惟伟,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雪梅等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企业、师生代表出席 。

2017年3月18日,朱英国院士报告会暨院士传记赠书仪式在罗田县第一中学举行。中国工程院、科学出版社、湖北省农业厅、省教育厅、省作协、罗田县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以及朱英国家属参加活动。副校长谈广鸣出席并致辞。他还向罗田一中捐赠了10万元奖学金,资助贫困有志学子。

人物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评:“朱英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是爱国奋斗的时代楷模,是生动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杰出榜样,在他身上集中展示了高校教师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的时代风采。”

 武汉大学高级工程师朱仁山表示:“是使命感决定了先生的科研高度。他的科研目标始终明确,就是保证老百姓吃饱吃好,保障国家粮食绝对安全。和他一起工作,最大感受是时不我待。”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朱英国.中国工程院院士馆.2023-04-23

著名遗传学家和水稻生物学家朱英国院士在汉病逝.新华网手机版.2023-04-23

水稻雄性不育生物学 .国家图书馆.2023-05-02

杂交水稻发展战略研究 .国家图书馆.2023-05-02

武汉大学.武汉大学.2023-05-02

深一度:“农田院士”朱英国.罗田新闻网.2023-05-02

发布时间:2019-08-27 00:00:00.0 来源:[武汉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点击量:[2462]. 武汉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2023-05-02

朱英国.中国工程院.2024-05-11

新华社发文悼念朱英国院士:习近平曾握手感谢,成就比肩袁隆平.长江日报.2023-05-02

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先驱朱英国院士逝世.科学网.2023-05-02

成就比肩袁隆平!“农田院士”朱英国逝世 你吃的每碗米饭,可能都有他的付出.央广网三农.2023-06-10

红莲杂交稻孕育人朱英国:楚国种 天下丰.荆楚网.2023-06-10

武汉大学培育优质耐高温杂交水稻制种成功.中国工程院院士馆.2023-04-23

院士朱英国被称“泥腿子院士” 可与袁隆平比肩.搜狐网.2023-05-02

朱英国专利.万方数据库.2023-05-02

湖北省政府又聘九位“高参” 省府参事达37人.搜狐网.2023-05-02

教育部关于追授朱英国同志“全国优秀教师” 荣誉称号的决定.教育部网站.2024-05-11

“农田院士”驾鹤去,永播稻香在人间(6).中华网.2023-05-02

朱英国:贡献百万奖全用于科研.武汉大学新闻网.2023-05-02

校党委书记韩进出席朱英国院士执教治学50周年座谈会.武汉大学党政办公室.2023-05-02

弘扬科学精神 讲述大学故事--朱英国报告会暨院士传记赠书仪式在罗田一中举行.武汉大学离退休工作处.2023-05-0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