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岱江 :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

更新时间:2023-10-31 10:03

李岱江,男,1933年12月31日生于山东省莘县,曾就读于阳谷县安乐师范学校,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工小生,国家一级演员,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吕剧代表性传承人。

1951年,李岱江考入聊城专区文艺工作队,1953年调入山东省吕剧团,入团后,在基本功、表演和唱腔等方面得到了田菊林、李海亭等人的指教,后来他参加了在济南大观电影院的第一次公演,在剧目《井台会》中扮演魏奎元,《小姑贤》中扮演王登云。1955年冬,李岱江随团参加赴朝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演出任务。1956年底,赴长春电影制片厂,参加舞台艺术片《李二嫂改嫁》和《借年》的拍摄工作。1958年,李岱江赴福建慰问解放军。1959年,为郭沫若演出《借亲》,郭沫若还写了一首诗《看吕剧团演出\u003c借亲\u003e书赠》,次年,为毛泽东主席演出《借亲》。

1963年,李岱江参与了香港电影制片厂影片《姊妹易嫁》的拍摄,为剧中人毛纪配唱。1964年,晋京汇报演出现代戏《沂河两岸》,饰演支部书记李永春,并进入中南海为朱德总司令演出《沂河两岸》和《龙凤面》,还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为周恩来总理演出了《沂河两岸》。1965年,他与吴萍等联袂主演的戏曲电影《两垅地》在中国大陆上映。“文革”结束后,李岱江活跃在企业、农村、部队和城镇的舞台上,还于济南剧院、山东剧院演出了《香蒲》《钗头凤》等剧目,同时把实践经验通过授课、辅导等方式传授给青年演员,他教授的徒弟中有滨州、潍坊、东营地区的吕剧团团长,部分已成为国家一、二级演员。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李岱江广采博取,积极探索,以其纯净的嗓音,清晰的吐字,流畅的行腔,确立了吕剧小生声腔的行当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演唱艺术风格,他曾被中央广播电台誉为“吕剧三杰”之一。1989年10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嘉奖令,对他在吕剧艺术工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予以表彰,1993年由国务院颁发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33年12月31日,李岱江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县城文昌街的一个革命家庭中。童年时,常跟他的大姑母去看戏,回家后就模仿戏中人物。1944年莘县解放后,入世隆抗日完小学习,1949年春,李岱江从该小学毕业。

演艺经历

崭露才华

1949年秋,李岱江考入平原省阳谷县安乐镇师范学校,作为学校的文艺骨干,曾先后演出过《兄妹开荒》《喜叶河》《王秀鸾》等歌剧,为其后在艺术表演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1年,他考入平原省聊城专署文工队。在这个综合性的文艺团体里,他较系统地学习了文艺方面的专业知识,使他的艺术表演天赋得以发挥。此间,他先后在歌剧《宝山参军》《结婚》《王秀鸾》和评剧《小女婿》等剧目中饰演重要角色。1952年,参加平原省文艺整风活动,其间排演并演出了评剧形式的《救济(急)包》。

稳步发展

1953年,平原省撤销后,李岱江被分配山东省实验歌剧团(后改为山东省吕剧团)任演员,从此与吕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入团后,他在基本功、表演和唱腔等方面得到田菊林、李海亭等人的指教,掌握了吕剧艺术的基本规律和演唱特色。后来他参加了在济南大观电影院的第一次公演,在演出剧目《井台会》中演魏奎元,《小姑贤》中饰王登云。1955年,晋京汇报演出。其间曾到中央实验歌剧院学习传统训练,并得到昆曲大师侯永奎先生的肯定与表扬。

1955年冬,李岱江随团参加赴朝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演出任务。1956年底,赴长春电影制片厂,参加《李二嫂改嫁》舞台艺术片和《借年》的拍摄工作。1957年,《李二嫂改嫁》和《借年》分别在中国大陆上映;同年,他主演的《两垅地》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艺术片;1958年,赴福建前线慰问解放军。同年,于山东省委礼堂为刘少奇主席、王光美同志演出,并受到接见。1959年,为郭沫若演出《借亲》,郭沫若还写了一首诗《看吕剧团演出\u003c借亲\u003e书赠》:“东风送暖百花香,开到芙蕖韵满塘。一片清芬无限意,大明湖畔柳丝长。”1960年,为毛泽东主席演出《借亲》。次年李岱江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3年,李岱江参加了香港电影制片厂拍的《姊妹易嫁》并为剧中人毛纪配唱。1964年,晋京汇报现代戏《沂河两岸》饰演支部书记李永春,并进入中南海为朱德总司令演出《沂河两岸》和《龙凤面》。同时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为周恩来总理演出了《沂河两岸》。1965年,他与吴萍等联袂主演的戏曲电影《两垅地》在中国大陆上映,剧中饰演秦俊海。

薪火相传

“文革”十年,吕剧团停止了演戏,李岱江离开了舞台。然而他在家中晚上不开灯,在黑暗中练压腿、踢偏腿,在屋里走台步、圆场。上街时,趁身边无人,他偷偷哼唱,戏功得以较好地保持。“文革”过后,李岱江与吕剧团的同事们重新活跃在企业、农村、部队和城镇的舞台上。演了近100出戏,扮演了众多的老中青人物角色,如《芙蓉记》中的姜文、《钗头凤》中的陆游、《姊妹易嫁》中的毛纪、《三拉房》中的张文生等。

李岱江把实践经验通过授课、辅导等方式传投给青年演员。他广收徒弟,培养自己的儿女走上吕剧表演艺术的道路。他教授的徒弟中有滨州、潍坊、东营地区和招远市吕剧团的团长,有的已是国家一、二级演员。

1984年9月,山东省举办第二届戏剧演出月,李岱江演出了现代戏《香蒲》,剧中饰蒲志高,获表演奖。1985年前,李岱江在山东省电视台举办的晚会上演唱吕剧《借亲》中的“马大保喝醉了酒”一段;年后,在山东剧院的演出中,李岱江在吕剧《姊妹易嫁》中饰毛文简。同年8月,山东省文化厅举办山东省吕剧青年演员比赛,李岱江等辅导排练,使青年演员获得了好成绩。1986年,在山东剧院上演的吕剧《钗头凤》中,李岱江饰陆游。

晚年,走下舞台的李岱江精心钻研吕剧的声腔艺术,奋斗在教学一线。2009年12月,李岱江在农业银行山东分行举办的2010年新年文艺晚会上清唱吕剧选段。2011年8月,李岱江在山东文化艺术学校指导2011山东地方戏青年培训班吕剧班学员。2021年,“戏曲名家工作室——李岱江工作室”成立,通过名师带徒、言传身授、创作指导、作品研讨修改等多种方式,帮助一批优秀青年艺术人才成长。为了培养青年演员,2023年11月,工作室改编、创排的山东省吕剧院首部神话魔幻吕剧《芙蓉记》上演,引起极大的反响。

个人生活

李岱江的父亲李莘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党员。他以农村小学教员为隐蔽职业,在莘县地区配合党组织参与了许多抗日联络和宣传活动。母亲祝宝琴是一位党的地下工作者。在李岱江11岁那年,其母亲和比他大3岁的姐姐,一同被反动组织“还乡团”杀害。李岱江与祖父母和比他小3岁的弟弟一起生活,渡过了童年时代。

1957年,李岱江和山东省吕剧团来到了长春电影制片厂,录制戏曲电影《李二嫂改嫁》和《借年》。在拍摄期间,李岱江与长影化妆师戴文秀日久生情,确定恋爱关系。1959年1月21日,李岱江和戴文秀在济南完婚。

其夫人戴文秀曾是山东省吕剧团的化妆师,儿子李肖江是省吕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省级非遗传承人,女儿李霄雯是济南吕剧院的二级演员、市级非遗传承人。他的孙子李天树,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后,从事吕剧服装设计方面的工作。

技艺传承

李岱江的弟子有荆延国、李宏伟、王春贞、黄继森、文宗哲、谭连华、朱广友、段秀峰、张昕雨(小鱼儿)等。

荆延国,1963年生,山东淄博人,原滨州市吕剧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齐鲁文化英才,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吕剧十大名家,日照市高层次创新人才。

李宏伟,1965年生,济南市吕剧院国家二级演员,主工小生、老生。1984年进入济南市吕剧院工作。曾在吕剧《小姑贤》《借年》《拾玉镯》等剧目中担任角色。

王春贞,中国共产党党员,沾化渔鼓戏剧团团长。

主要作品

舞台作品

参考资料:

戏曲电影

参考资料:

艺术特色

李岱江嗓音条件好,声音嘹亮纯正、高亢明快,具有清亮温润的音质。为了探索吕剧唱腔唱法,提高演唱技巧,他对吕剧界几位前辈艺人的唱腔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并且博采广取,学唱京剧、评剧、豫剧、越剧等剧种的优秀唱段还学习大鼓、坠子等多种曲艺形式。以其纯净的嗓音、清晰的吐字、流畅的行腔,确立了吕剧小生声腔的行当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演唱艺术风格。他的演唱方法已广为吕剧生行仿效,故有“十生九学李”之说。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李岱江吸收众家精华,积极进行研究、探索,凭借其纯净的嗓音、清晰的吐字和流畅的行腔,确立了吕剧小生声腔的行当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演唱艺术风格。他积累了一套演唱经验,总结出“通板式、明调式、知节奏、辨四声、知字韵、晓方言、善调息、巧运喉。上下一条线,照顾点和面,前后统一体,一切归自然”的吕剧唱腔经验。他将演唱要领概括成四句话,即“肩要松,鼻要通,气沉丹田,头顶空”。此外,他还借鉴其他剧种的唱腔来丰富自己的演唱技巧,用“慢板不慢,慢板要紧;快板不快,快板要稳;散板不散,散板要准”来总结吕剧板式。

所获荣誉

个人荣誉

参考资料:

作品荣誉

参考资料:

社会任职

参考资料:

社会活动

2006年1月8日,李岱江等受邀参加一场以“慰问山东乡亲、老干部、侨胞、台胞”为主题的2006迎新春文艺晚会。该晚会由山东省文化厅、济南市文化局、美国中华民族艺术协会、山东省京剧院、济南市京剧院、济南艺术创作研究院主办,旅美艺术家房玉麟先生等众多艺术家同台表演了节目。

2006年12月29日,李岱江受邀参加由《生活日报》携手山东省文化厅联合举办的济南市大舞台暨《生活日报》创刊十周年新年戏曲晚会。晚会上,来自山东省各地数十位戏曲名家纷纷登台献艺,演出吕剧唱段《李二嫂改嫁》、京剧《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等选段。

2008年5月22日,李岱江等参加由济南时报与山东省吕剧院联手举办的为5·12汶川地震赈灾义演,义演的主体内容是曾荣获“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称号的大型现代吕剧《补天》。此次是最后一场赈灾义演,四场义演共募得善款5.5万元。之后,这些善款全部捐往灾区。

人物评价

他(李岱江)是赫赫有名的“吕剧三杰”之一,如今一家三代全部从事戏曲工作,成为戏曲界的一段佳话。“卖面的凭汤,唱戏的凭腔”,他倾毕生精力为吕剧声腔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演绎方式也多被后人传唱、效仿,有“十生九学李”的说法。(光明日报 评)

李岱江老先生是吕剧中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他把吕剧男性声腔艺术提升到雅俗相融的新水平,与郎咸芬、林建华并称“吕剧三杰”。从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已经63年党龄的他,一直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唱好吕剧,为党和人民而唱,倾尽毕生精力推动吕剧繁荣发展。(中国山东网 评)

人物轶事

赤子之心

李岱江的家乡一带流行京剧、山东梆子、河北梆子、弦子戏(也称“柳子戏”),他从小就酷爱文艺,有戏就想看,一看就入迷。1951年,聊城成立文工团,开始在各县寻找有艺术特长的学生。也许是使命的召唤,李岱江进入了文工团,找到了用武之地,也踏上了走向艺术殿堂的漫长旅程。

李岱江没有入党的时候,他也一直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有政治任务、紧急任务,团长总会派他去。每次演出,李岱江都认真对待,连衣服上的一粒纽扣都要反复检查,不出一点纰漏。在外慰问演出时,即使天寒地冻,演贫苦人物时他也坚持穿单薄衣衫,很多时候下台后手脚都冻麻了。

1958年,一场演出的前一天,演一号人物的演员生病了不能演出,老团长刘梅村要求原本演一个小配角的李岱江顶替演一号人物。李岱江顶住压力,不眠不休,一晚上就把一号人物的唱词练出来了。演出时,他一个字都没有唱错。

1961年,李岱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过组织的严格考察和培养,同年,他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第二生命

1953年3月31日,李岱江被分配到山东省实验歌剧团(后来的山东省吕剧团)。从那里,李岱江开始活跃在吕剧表演艺术的舞台上。刚刚进入吕剧团的李岱江要从戏曲的“四功五法”基本功学起,从压腿劈叉做起。在李海亭和田菊林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李岱江每天至少要练两个小时的基本功,每天都练得腰酸背痛。当时住在二楼的他经常扶着墙才能回到宿舍。此外,每天还要学习老腔老调、山东琴书、京韵大鼓等跟吕剧相关的艺术类别。

1953年底,李岱江迎来了公演的机会——在《井台会》中饰演魏奎元,在《小姑贤》中饰演王登云。演出在济南引起轰动,本打算演六天,最后连演了四十多天。第一天只有三百多人,第二天来了六七百人,到第三天1000人的场子全部坐满。再到后来观众干脆带着铺盖去排队买票。

2016年在百花公园中练唱时,他感悟到了“气息过满则僵,气息不足而无力,呼吸有度控好胸腹”的气息运用法,便立刻从背包中拿出小本记录了下来。把他的舞台经验总结下来传授给年轻人,让年轻人少走弯路。截至2020年,李岱江仍然保持着学习钻研吕剧的习惯,每天坚持去广场上或公园里练唱、压腿、圆场,每次持续四五十分钟,在不断研究和感悟中总结和提炼出对吕剧新的心得体会。

2020年8月的一个上午,李岱江参加了一个戏曲的会议,下午接受采访,晚上受山东省吕剧院邀请观看优秀经典传统吕剧《姊妹易嫁》,并对青年演员进行指导。虽然已经退休近三十年,但李岱江的生活仍围绕着吕剧转,用他的话说,吕剧就是他的第二生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