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新 :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

更新时间:2024-09-21 00:29

李德新,现代医家名。从1964年在辽宁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从事中医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30余年,独立撰写和主编了《实用中医基础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等学术专著和全国高校统编教材13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在国内外均有较高声誉。长期致力于中医藏象学说、气血学说、衰老学说和情志学说及其应用研究,中医学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中医学理论体系研究,中医药防治牙健康研究等。

人物经历

1964年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

1964年至今,工作于辽宁中医药大学

研究方向

长期致力于中医藏象学说、气血学说、衰老学说和情志学说及其应用研究,中医学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中医学理论体系研究,中医药防治牙健康研究等。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的科学内涵,学术本质和特色优势,并积极应用现代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探索中医药理论的创新,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

学术思想

在传统中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从生物膜微循环、酶学、免疫学和神经内分泌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例如,脾虚证对生物膜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研究为脾虚证的病理机制和补益脾胃法治疗多系统疾病提供了膜分子生物学依据,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脾虚证证治规律研究、脾虚与生物膜关系研究、补益脾胃法防治阿尔兹海默症及肿瘤放化疗增效减毒作用研究等省级重点科研课题8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3项。并且,在探索脾气虚证脾阳虚和脾阴虚证的病理变化特点及其内在规律实质与应用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李姓不仅理论功底深厚,而且娴于医术,经验丰富,无论同道及病家,均交口称誉,颇受尊敬。精通中医内科,通晓西医,尤以治疗肝胆脾胃疾病见长。认为肝病为万病之贼,治肝宜于疏肝理气之中,勿忘和血护阴。认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凡消化、吸收、输布、排泄障碍均可责之于脾胃,尽管其病变多种多样,但基本上是脾胃升降功能异常。调理脾胃取法于李杲之温补,叶天士之濡润,融温补升降于一炉,每多效验。

科研成果

主持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部省级科研项目9项,获国家教育部等部省级科技进步奖8项,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脾虚衰老对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和端粒的影响及相关基因的调控”(17万);2000年,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脾虚衰老细胞膜结构与功能变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5万);主持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国家”九五“重点项目: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2003年,主持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国家重点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的制作和编写;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肺脾肾调节水液代谢功能与细胞膜水通道蛋白表达及调控”等。此外,主持并完成了“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气(阳)虚证演变与神经体液关系的研究”等国家和部省级重点科研项目8项,中日合作项目2项。

获奖情况

曾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家教委三等奖1项。获国家教委和省科技进步奖7项。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辽宁省优秀专家,先后荣获辽宁省、沈阳市优秀教师等称号。

主要论文

出版著作

《实用中医基础学》(辽宁科技出版社,1985)、《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统编教材,湖南科技出版社,1985)、《气血论》(辽宁科技出版社,1990)、《中医男科治疗学》、《伤寒论古今研究》、《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中医基础理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中药药专业21世纪课程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成人教育教材,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等。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