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和 :清朝时期起义领袖

更新时间:2024-09-20 11:02

李永和(?--1862) 即李短鞑。清云南昭通人。1859年(己未年),在昭通牛皮寨与蓝大顺(即蓝朝鼎),蓝二顺(即蓝朝柱)等结盟起义。

人物事件

进入四川省,连克筠连县高县等地。次年,占自贡盐场,声势始盛。遂以川南为基地,活动于岷江西岸,聚众达三十余万。1861年清廷派湖南巡抚骆秉章湘军万余人入川镇压。他与蓝大顺等分三路迎战,所部以青神县为中心,人多地广,成为起义军主力。后以蓝大顺败走,遭清军全力进攻,大小二十余战,起义军大败。1862年在八角寨被捕牺牲。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绰号由来

清末起义将领李永和因为剪短辫子被当时人称之为“李短鞑”,很多人据此误以为因为中国人当时已经习惯于留辫子所以将剪辫子的李永和视为异类故视他为鞑,实际上真实情况恰恰相反。实际上,当时李永和的绰号还有“短大”、“短答”、“短搭”等,例如犍为县编修县志委员会调查的口碑资料中周成林记:“传说几十年前有个农民就是当时所说的李短大造反”、民国三十二年《兴文县志卷三十六》:”贼头姓李,人称李短搭搭”。究其原因,原来四川方言称辫子为dada(前一音书读阳平,后一音节轻声),其原因不言自明。因是土语,有音无字,写作“鞑”、“大”、“答”、“搭”皆无不可。所以“李短鞑”这个称号的实际含义为“李短辫子”,如民国二十六年《犍为县志·卷八》中说:“滇贼李永和即短辫子,由宜宾市掠五宝镇至犍为……捉人割辫,全县震动”,李蓝起义军剪掉长辫子,只留短辫,所以被群众称为“短鞑”(短辫子)。二者一长一短,做法虽然不同.而表示抗清的决心则是一致的。李永和这个“短鞑”的绰号是群众给他取的,不仅没有贬义,而且颇有亲切之感。当时全川流传的一首民俗音乐:“要想吃得分,穿得好,跟着李短搭搭跑”就能说明这一点。综上所述,被四川省百姓称为“鞑”的并不是起义军领袖,而是辫子,“李鞑”称号恰恰蕴含反“鞑”的含义。

参考资料

清朝咸丰年间云南李永和、蓝朝鼎起义(1)_义军.搜狐.2021-08-2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