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杆村 :栏杆村

更新时间:2024-09-21 05:36

栏杆村位于库车市城北天山支脉雀勒塔格山脚下,下属阿格乡,与佛教遗址苏巴什佛寺遗址相距2公里。该村东西长560米,南北长3200米,有耕地354亩,全村有62户人家。

简介

行政规划

栏杆村位于鄯善县辟展乡西南部火焰山脚下,共有6个自然村,610户村民,总人口2410人,共有维、回、乌兹别克斯坦三个民族混居,其中乌孜别克族族289人,占总人口的11.9%;全村现有耕地3124亩,其中葡萄面积为3120亩。全村99%以上的农户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固定电话500部,达到全村总户的80%以上,移动电话占有量达到1500部,全村实现了广播、电视、电话“家家通”。2006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68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02元。

达西村在短短几年中由一个穷村庄一跃成为了小康村,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提高全村的文化素质;第二阶段:以富民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多种产业;第三阶段: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的栏杆村五年发展规划。

经济发展

村里先后组织村干部和部分农民到山东寿光、库尔勒等地参观考察温室蔬菜种植技术,免费为设施农业户提供蔬菜种植信息技术。目前,全村发展设施农业户达到了100余户,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1000亩,平均每户种植面积1.4亩,完成了1000余亩葡萄的品种改良项目,全村葡萄种植面积达到3120亩。为避免农民增产不增收,栏杆村探索建立起“支部+协会+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发展模式。围绕鲜食葡萄基地的建设和服务工作,建立了葡萄协会,培育形成了由4个村民组成的农民经纪人队伍,进一步畅通了鲜食葡萄营销渠道。为实现农民多种渠道增收,村党支部提出了“兴建温室种瓜菜,盖起棚圈喂牛羊,多种经营奔小康”的发展路子,增大农民自主创业,发展二三产业。目前,全村牛羊育肥户达到150户,育肥大户由2000年的5户增加到现在的30户,全村每年牛羊育肥数达到8000头(只),成为名副其实的牛羊育肥专业村。同时,部分村民为增收拓宽渠道,还积极发展起了农资供(代)销、商品零售,产品运输等服务,农户在本村建起了农资销售商店、超市等。还有村民买了客、货运车,从事起了运输业。2006年,全村转移剩余劳动力1000余人次,并形成经常性转移人群达1600人,全年仅此一项增加收入130余万元。

支柱产业

目前栏杆村已经形成了“葡萄为支柱,二、三产业以及畜牧业和反季节瓜菜为两翼”的农业发展思路和围绕“一大主业(葡萄产业)”、发挥“一近一远”优势为主导的发展思路(“近”指利用与县城相邻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二、三产业、牛羊育肥;“远”指扩大红枣、杏子、梨等特色林果业)。确定了充分利用闲置、低效益土地,由以往种植小麦、高粱、棉花为主的单一粗放型农业向反季节蔬菜种植、瓜套棉、葡萄栽培为主的高产、高效、节能型种植结构转变。全村现已形成蔬菜、畜牧、商贸三大支柱产业,先后建起20座日光温室,扶持发展了10多户养殖大户,使全村农民走上富裕的生活。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疆库车县阿格乡栏杆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9日正式挂牌。该村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日前授予的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栏杆村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军区确定为“军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经过军地双方共同努力,栏杆村建成了标准的村委会、医疗卫生室、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和“双语幼儿园”,家家户户建起了富有维吾尔族风格的抗震房,洁净的自来水结束了世代喝河坝子苦水的历史,太阳能、沼气灶、卫生厕所、广播电视、家用电器等这些现代文明标志的设施一应俱全。一口“爱民井”、一片“双拥林”、一条“双拥路”、一个“双拥文化广场”见证了栏杆村村民与驻军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共建新农村的光辉事迹。该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为一体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据介绍,库车市栏杆村将以卡德尔。巴克的《拥军日记》和军民共建事迹为重点,以毗邻的苏巴什佛寺遗址和铜场水库为依托,军地双方将把栏杆村建成颇具特色的“红色旅游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库车王府天山神秘大峡谷毗邻,形成库车县的第三条精品旅游线路。

“荣誉村民”杨玉斌

栏杆村与驻军某部队仅一墙之隔。多年来,军地双方在近半个世纪的军民共建中,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结下了血浓于水的鱼水深情。在卡德尔·巴克的日记里,记录着一位没有被村里登记注册的“荣誉村民”,他就是驻库某部业务处处长杨玉斌。从1991年来到栏杆村部队,杨玉斌就心系驻地群众,情牵贫困学子,用真情和真爱关心呵护着栏杆村的少年儿童,成为孩子们心中最亲最敬的“杨叔叔”。

栏杆村由于地处偏远,人口较少,过去村里的学校非常简陋,一间破旧的小土房,夏不通风,冬不保暖。孩子们只好到13公里外的乡政府所在地上学,有许多年龄小的孩子只好辍学在家,看着小小年纪的孩子们每天翻山越岭,杨玉斌的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真切体会到山里孩子渴望受教育的心情,山里娃也期盼像神鹰一样飞起来,飞向高山,飞向大海,到更辽阔的天地里去。1993年,当时还只是排长的他主动向上级领导反映了栏杆村孩子上学难的情况。很快,部队官兵和栏杆村群众就共同出资建起了新的学校,大家还买来桌椅板凳,杨玉斌又动员官兵为孩子们提供学习用品。从那时起,他就主动担任起学校的少先队志愿辅导员,为栏杆村孩子们的健康成长默默地播种、耕耘、浇水、施肥,成为孩子们心中不落的太阳。

卡德尔大叔的日记

卡德尔·巴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市阿格乡栏杆村的农民,他用了39年的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情——记录驻扎在当地的解放军部队为村里做的好事。这些写在5个大小不一的本子上的1026则日

记,被人们称为“解放军爱民日记”。

1026则日记,记录着栏杆村每一个难忘的昨天,见证了解放军给边陲村庄的每一次帮助。感动着,记录着,传递着。在维吾尔语里意为“驿站”的栏杆村,过客匆匆,却把军民深情永远留在了边疆的山水间,留在了卡德尔日记里。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