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色鼠尾草 :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22:39

栗色鼠尾草(Salvia castanea Diels)为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云南省四川省等地,生长于海拔2,500米至2,8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疏林、林缘或林缘草地,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茎粗短,常被有残存叶鞘,其下生出肥厚扭曲状粗达2厘的紫褐色条状根。茎高30-65厘米,单一或少数自根茎生出,不分枝,四棱形,下部有疏柔毛,上部多长柔毛。叶片椭圆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卵圆形,长2-2.2厘米,宽2-9厘米,先端钝或近锐尖,基部钝圆或近心形,稀为近截形,边缘具不整齐的圆齿或牙齿,纸质,上面被微柔毛,下面被疏短柔毛或近无毛,余部满布黑褐色腺点;叶柄长2-13厘米,根出叶柄最长,毛被同茎。轮伞花序2-4花,疏离,排列成总状或总状圆锥花序;苞片卵圆形或宽卵圆形,长4-30毫米,宽2.5-8毫米,先端锐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全缘,上面略被短柔毛,下面被长柔毛,边缘被具腺的长柔毛;花梗长4-5毫米,与花序轴密被长柔毛及混生具腺疏柔毛。花萼钟形,长9-15毫米,外密被具腺长柔毛及黄褐色腺点,内被微硬伏毛,二唇形,裂至花萼长1/3,上唇宽三角状半圆形,长约3毫米,宽约6毫米,先端具短尖,下唇比上唇稍长,长约4毫米,宽约6毫米,半裂成2齿,齿三角形,先端锐尖。花冠褐色、栗色或深紫色,长3-3.2厘米,外被疏柔毛,内面离冠筒基部6-8毫米有斜向不完全疏柔毛毛环,冠筒长约2.6厘米,长约为花萼2.5-3倍,下部之字形弯曲,在萼外向上弯曲,双曲状,至口部宽达1厘米,冠檐二唇形,上唇卵圆形,长约6毫米,直立,稍盔状,先端微凹,下唇轮廓呈三角形,长8毫米,宽约14毫米,3裂,中裂片倒心形,长4毫米,宽6毫米,先端微凹,边缘波状,侧裂片半圆形,宽5毫米。能育雄蕊伸至土唇下,花丝长约7毫米,无毛,药隔长约5毫米,上下臂近等长,下臂略向上弯,下药室互相联合。花柱与花冠上唇等长,先端不相等2浅裂,后裂片不明显。花盘前方稍膨大。小坚果倒卵圆形,顶端圆形,无毛,长约3毫米。花期5-9月。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云南省四川省等地,生长于海拔2,500米至2,8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疏林、林缘或林缘草地。

栽培技术

栗色鼠尾草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在栽培方面,日照充足通风良好,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或土质深厚壤土为佳,有利于其生长。种子直播,每穴3-5粒,发芽一周后或获株高达5-10cm时须疏苗。间距20-30cm。成株后可再次疏剪,增加距离,生长的较旺盛。不同品种的撒尔维亚需要的光强度不尽相同,在栽培前需多加确认及了解。

繁殖方法包括种子繁殖或插繁殖。种子繁殖可在春季和初秋播种,播种前可将种子用50℃温水浸泡,待温度下降到30℃时,用清水冲洗几遍后,放于25~30℃恒温下催芽或用清水浸泡24小时后播种。扦插繁殖在5~6月进行,选枝顶端不太嫩的顶梢,长5~8厘米,剪断后插入苗床中。定植后应及时松土除草,干旱时应适当灌溉,雨后必须及时排水。生长季节根据情况追肥2~3次。在长江以北,冬季需培土越冬,华南地区不需覆盖也可安全越冬。

物种变型

一为原变型f. castanea。

二为光叶变型f. glabrescens Stib. in Act. Hort. Cothob. 9: 134. 1934,这一变型一与原变型不同在于叶两面变无毛,上面多 少具光泽,产云南省西北部,生于高山松林下,海拔约3250米,模式标本采自云南中甸。

三为柔毛变型f. pubescens Stib. in Act. Hort. Gothob. 9: 134. 1934,这一变型与原变型不同在于叶两面多少密被短柔毛,产云南西部,四川省西南部,生于山坡或松林下,海拔2600-3400米,等模式标本采自云南西部,四川盐源至云南宁间。

四为绒毛变型f. tomentosa Stib. in Fedde, Repert. Sp. Nov. 39: 181. 1936,这一变型与原变型不同在于叶下面密被灰白绒毛,产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生于山坡草地或路旁,海拔2700-3100米,模式标本采自西藏。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