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院士广场 :位于广东东山教育基地的广场

更新时间:2024-09-20 14:56

梅州院士广场位于梅州市区东山教育基地,是梅州文化教育的重要地标,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广场总面积约为42000平方米,包括园林建筑面积约13000平方米,园林绿化面积约15000平方米,停车场面积约5000平方米,以及广场休闲面积约9000平方米。广场的建设投资总额约为1200万元人民币。院士广场不仅展现了梅州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也为城市增添了新的景观。

历史背景

东山教育基地的前身是梅州市区的东山工业区,曾对梅州的历史进程做出过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旧有的工业生产方式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梅州市政府决定对该区域进行重新规划和建设。在此过程中,亮胜客家艺术中心、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梅州剑英图书馆、梅州市艺术学校、东山中学剑英校区等一批教育和文化设施相继建成。院士广场便坐落在这些机构之间,成为了梅州文化教育的新标志。

设施介绍

广场布局

广场入口处的巨大石碑上镌刻着“院士广场”四个金色大字,这是由梅州地改市后的首任市长、原广东省省长、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华华所题。广场采用大理石铺设的台阶通往中央,两侧的红色大理石专栏记录了江欢成、李国豪、王佛松等23位梅州籍院士的事迹。广场中央耸立着三根石楣杆,寓意深刻,分别为莲花、蛟龙、鲤鱼三种图案,象征着客家人纯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人才辈出的美好愿景。广场中央还有一组展现客家先贤风采的石雕群像,其中包括黄遵宪、丘逢甲等著名人物。此外,广场周围分布着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亭台楼阁,供游客休憩交流。

夜景灯光

夜晚降临后,院士广场灯火辉煌,高杆灯和喷泉彩灯交相辉映,使整个广场熠熠生辉,营造出温馨浪漫的氛围。

改造升级

院士广场在2012年6月13日开始进行升级改造,历经近100天的时间,完成了舞台改造、广场改造、新增化妆更衣室、商店、公厕、山歌亭等一系列工作。改造后的舞台面积扩大至约1100平方米,广场面积增至约7400平方米,能够容纳8000至10000名观众,满足了梅州市举办大型文艺活动的需求。改造工程于2012年9月21日完成并对外开放,使得院士广场焕然一新,能容纳更多市民参与休闲娱乐活动。

文化意义

院士广场不仅是梅州的文化名片,更是传承客家文化和弘扬爱国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优美的自然环境,同时接受传统的客家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习的热情,树立报效国家的志向。

石楣杆

在古代客家梅州地区,当有人考取了秀才、举人、进士等科举功名时,无论出自哪个家族,都会被视为全族的荣耀。这些人可以在祠堂或祖屋前竖立石楣杆,以此彰显功名,光宗耀祖。因此,在平远县等地留下了众多石楣杆遗迹。这些石楣杆通常由花岗石制成,形似方形圆锥状石柱,高达15米,犹如一柱擎天。它们的制作工艺精细,多节拼接而成,每一节的连接处都有四方石栌斗,柱身上雕刻有多种图案,如“龙凤呈祥”、“刘海戏蟾”等,栩栩如生。石楣杆嵌在两块长方体石柱之中,石柱上分别刻有立杆者的姓名和立杆时间。例如,平远县东石镇锡水村的石楣杆,建立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为圆形花岗岩楣杆,高17米,共有四段,第一段全身浮雕,黄龙环绕。石柱左侧刻有“大清咸丰八年戊午岁孟冬吉旦”,右侧刻有“由国学钦加创贡生李应春立”。一些地方将石楣杆称为“石笔”,因为在封建社会,读书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进入仕途,因此笔被视为科举考试的象征,读书人也将之视为升迁的阶梯,备受推崇。截至2024年,平远县保存完好的石楣杆仅有几处,如中行镇中行村凹背石楣杆、东石镇洋背村儒者树下石楣杆等。通过对这些石楣杆的研究,发现了平远县在清嘉庆二十五年后仍有多位进士、举人、贡生、秀才,他们的名字也被铭刻在各自的石楣杆上。

参考资料

梅州院士广场.排行榜.2024-08-12

院士广场介绍.梅州本地宝.2024-08-12

院士广场今起重新开放.梅州市人民政府.2024-08-12

梅州院士广场的楣杆立起客家百年文风.客家网.2024-08-1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