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眉柳莺 :雀形目莺科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08:56

棕眉柳莺(学名:柳莺属 armandii):体重9-12克,体长112-136毫米。该物种包括头顶、颈、背、腰和尾上覆羽概为沾绿的橄榄褐色。眉纹棕白色;自眼先有一暗褐色贯眼纹伸至耳羽;颊与耳羽棕褐色。飞羽和尾羽黑褐色,具浅绿褐色羽缘。下体近白,微沾以绿黄色细纹;尾下覆羽淡黄皮色;腋羽黄色。两性羽色相似。

形态特征

棕眉柳莺雌雄羽色相似。上体橄榄褐色、有的微沾灰色,额羽松散沾棕,腰沾绿黄色,两翅和尾黑褐色或暗褐色,翅上无翼斑,外羽缘较淡为棕褐色或橄榄褐色,因而使两翅和尾表面与背同色。眉毛棕白色、长而显著,贯眼纹暗褐色自眼先经眼向后一直延伸到耳覆羽上缘,颊和耳覆羽棕褐色,颈侧黄褐色,下体绿白色具细的黄色纵纹,两胁稍沾橄榄褐色,两胁和尾下覆羽皮黄色。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下嘴较淡,基部黄褐色,脚灰褐色或铅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9-12克,♀9-11克;体长♂118-136毫米,♀112-130毫米;嘴峰♂7-11毫米,♀9-11毫米;翅♂54-65毫米,♀56-59毫米;尾♂51-58毫米,♀48-55毫米;跗♂20-25毫米,♀20-22毫米。(注:♂雄性;♀雌性

共有2个亚种指名亚种上体较绿橄榄褐色;西南亚种与指名亚种相比较,上体羽色较深,呈暗橄榄褐色;下体黄色纵纹不显。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3200米以下的中低山地区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森林。尤以针叶林、和杨桦林以及林缘及河边灌丛地带较常见,也栖息于生长有灌木的草甸,路边和农田地头。

生活习性

在中国北部多为夏候鸟,南部部分留鸟、部分夏候鸟和冬候鸟。每年的多在4月末5月初迁来繁殖地,9月末10月初开始南迁。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集成松散的小群在灌木和树枝间跳跃觅食。主要以毛虫蚱蜢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美国白灯蛾为食,也吃蝗虫、甲虫蜘蛛目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

叫声独特,为高尖的"zic-zic-zic…”声。鸣声似巨嘴柳莺的"tyeee-tyeee-tyeee…”声,但较弱。2002、2005、2007年5-8月,在甘肃莲花山、贺兰山和内蒙阿拉善盟贺兰山等自然保护区对棕眉柳莺的鸣唱进行了采集,共录到18只108秒的鸣声。通过声谱分析,棕眉柳莺鸣唱的频率范围在2.63-6.32kHz之间;音素数平均为5.56±2.47(H=124);持续时间为(1.07±0.30)s(n=124),最长可达2.68分钟。棕眉柳莺鸣唱音节之间的间隔时间差异较大,范围在2-18分之间;从18只个体共589个音节中总结出61种音节类型。

其中37种为共享音节,24种为特有音节,分别占总数的60.7%和39.3%。不同棕眉柳莺个体的吟唱音节类型组成不同,没有任何两只棕眉柳莺个体的音节曲目完全一致。

莲花山和内蒙贺兰山两个地区内个体之间的音节相似性系数存在显著差异(P=0.001)。通过对棕眉柳莺呜唱的地理变异分析,发现越是邻近分布的个体其鸣唱也越相似。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西部阿拉善盟)、辽宁省沈阳市鞍山市)、陕西省(秦岭山区)、北京、山西省甘肃省(西北部和西南部)、青海省玉树市)、贵州省(西北部赤水市、南部榕江县)、四川省(西部康定市、北部松潘县、西南部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西部腾冲、西北部丽江)、西藏(昌都地区北部和东南部)、湖北(西部)、青海(繁殖鸟)、越冬于云南南部;冬季见于缅甸、泰国老挝

生长繁殖

繁殖期5-6月。每窝产卵平均5枚,卵白色,被有红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5.5-16毫米×12.5-13毫米。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等级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原地区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

参考资料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林业网.2018-09-2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