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悬钩子 :四川、西藏等地的半常绿灌木

更新时间:2024-09-21 12:46

椭圆悬钩子(学名:Rubus ellipticus Smith)是蔷薇科悬钩子属的灌木,具有1年两次开花结果的特性,即所谓的秋季结实或双季结实类型。椭圆悬钩子含有委陵菜酸、β-谷甾醇等成分,成熟果实含有无机化合物元素、糖类蛋白质等。

形态特征

椭圆悬钩子是一种半常绿灌木,高1-3米;小枝紫褐色,被较密的紫褐色刺毛或有腺毛,并具柔毛和稀疏钩状皮刺。小叶3枚,椭圆形,长4-8(12)厘米,宽3-6(9)厘米,顶生小叶比侧生者大得多,顶端急或突尖,基部圆形,上面叶脉下陷,沿中脉有柔毛,下面密生绒毛,叶脉突起,沿叶脉有紫红色刺毛,边缘具不整齐细锐锯齿;叶柄长2-6厘米,顶生小叶柄长2-3厘米,侧生小叶近无柄,均被紫红色刺毛、柔毛和小皮刺;托叶线形,具柔毛和腺毛。

花数朵至十几朵,密集成顶生短总状花序,或腋生成束,稀单生;花梗短,长4-6毫米,具柔毛,有时也具刺毛;苞片线形,有柔毛;花直径1-1.5厘米;花萼外面被带黄色绒毛和柔毛或疏生刺毛;萼片卵形,顶端急尖而具短尖头,外面密被黄灰色绒毛,在花果期均直立;花瓣匙形,边缘啮蚀状,具较密柔毛,基部具爪,白色或浅红色;花丝宽扁,短于花柱;花柱无毛,子房具柔毛。果实近球形,直径约1厘米,金黄色,无毛或小核果顶端具柔毛;核三角卵球形,密布皱纹。

分布范围

分布在缅甸锡金王国巴基斯坦印度尼丁亚、菲律宾、印度、越南不丹尼泊尔泰国斯里兰卡老挝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等地。

栖息环境

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2,5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山谷、干旱山坡或疏林内,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生长习性

椭圆悬钩子基生枝发生于母株基部,由基生芽形成,当年形成的基生枝翌年成为结果母枝。愈是靠近母株基部,基生枝生长势愈强,春季萌发的基生枝经3个月生长直径可达1.4-1.9厘米,2年生基生枝直径达2.3-2.7厘米。基生枝仲春至秋初均可发生,但以夏季多见。椭圆悬钩子1年中可形成多级分枝,由于基生枝发生量多,生长势强,常导致基部枝丛过密,不利于通风透光。

结果母枝在果实成熟后枯死,开花有向基性,即结果枝是顶花序先开花,随后侧花序由上至下开放,就一花序而言,是顶花先开,侧花后开;花两性,可自花授粉。一花序结果数变幅较大,平均为32个,多的可达82个。

1月中旬花序即已显露,盛花期在2月中旬,花期持续1个月,2月底进入坐果期,4月初果实成熟,采收期可持续约1个月。花序显露与花蕾分离两个物候期之间时间相隔约为10天,花序分离后8-12天进入初花期。

果实发育期约为40天,果实的纵、横径增长有别。横径生长出现两个高峰期,第1个生长高峰期出现在3月5日前后(3月1-9日),比纵径生长高峰期约提前4天出现,第2个生长高峰期出现在3月29日前后(3月25日至4月2日),在两个高峰期中间为平缓过渡期,横径生长曲线为双S型。纵径生长只有1个高峰期,出现在在3月11日前后(3月5日至3月17日),3月17日以后纵径进入缓慢生长期,生长曲线为S型。

保护级别

椭圆悬钩子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年 ver 3.1)中的无危(LC)物种。

同时,也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中的无危(LC)类别。

相关物种

栽秧泡(Rubus ellipticus var. obcordatus (Franch.) Focke)和椭圆悬钩子区别在于叶较小,长2-5.5厘米,宽1.5-4(5)厘米,倒卵形,顶端浅心形或近截形;花梗花萼上几无刺毛。分布于中国广西、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印度老挝泰国越南也有分布。生于海拔300-2000米的山坡、路旁或灌丛中。

椭圆悬钩子和本亚组的栽秧泡非常相似,因为栽秧泡是椭圆悬钩子的变种。栽秧泡无论是株形、生长势、丰产性和果实品质,都超过椭圆悬钩子。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关于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的公告.生态环境部.2024-02-06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