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鼩鼱 :鼩鼱科水鼩鼱属的一种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15:24

水(食虫类:Neomys fodiens),别名水耗子,是鼩鼱科水鼩鼱属的一种动物,是《自然》杂志2016年的年度动物。成年水鼩鼱体重约20~23克,体长约12~16.5厘米,尾长约5~7厘米,体型较大,寿命小于18个月。整个背面黑色,腹面白色,背侧和腹侧的颜色界限分明,耳朵和眼睛周围可能有白毛;后肢较大,有一圈作为游泳辅助的刚毛生长在尾巴的下表面以及爪子上。水鼩鼱的门牙和犬齿锋利且大,牙尖为红色,颌下腺导管分泌的毒液可通过门牙凹陷的内表面注入猎物体内,是少数有毒的哺乳动物。

水鼩鼱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包括几乎整个欧洲和亚洲的西南部和北部。在中国范围内,水鼩鼱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地区。水鼩鼱常栖息于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岸边及邻近地区。

2016年,水鼩鼱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2015年,水鼩鼱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保护等级为易危(VU)。

历史演化

水鼩鼱的牙齿、颅骨和下颌骨的形状在长期的历史演化上来看是具有可塑性的,都可随环境因素发生改变,并且影响牙齿形状的地理气候因素与影响颅骨和下颌骨形状的地理气候因素不同。牙齿形状与环境的关系很可能是由表型的选择性差异引起的进化关系,因而牙齿形状发生变化的时间要短得多。

虽然水鼩鼱外形和老鼠很相似,但是从进化上来看被称为水耗子是错误的。因为老鼠属于啮齿目(Rodentia),主要是素食动物,而鼩鼱则属于劳亚食虫目,所以水鼩鼱最近源的动物是鼹鼠[yǎn shǔ]和刺猬亚科(Erinaceus amurensis)。

形态特征

水鼩鼱体型较大,成年水鼩鼱体重约20~23克,体长约12~16.5厘米,尾长约5~7厘米,皮毛厚而有光泽;从背部来看整体为黑色,不同的个体颜色深浅不同,颜色范围从黑色一直到棕灰色;幼龄水鼩鼱的背部皮毛比成年水鼩鼱更偏棕色。腹面为白色,背侧和腹侧的颜色界限分明。它的喉咙、下巴、腿和尾巴的下部都是白色。

水鼩鼱眼睛很小,每只眼睛上面都有一个白色的斑点。水鼩鼱的鼻子长且敏感,在水下觅食时鼻尖可颤动。水鼩鼱的口吻粗壮,呈圆锥形,呈蓝色;耳朵被一簇白毛覆盖,呈半圆形,完全隐藏在毛发下面。水鼩鼱的门牙和犬齿锋利且大,牙齿尖有红色色素附着,因此牙尖表现为红色;水鼩鼱的牙齿没有槽,但门牙有凹陷的内表面,并且颌下腺的导管朝向下颌前部,此结构有助于毒液的流动和注射。它的腿又宽又平,后腿比前腿长,脚趾上覆盖着刚毛。尾巴横向上是扁平的,在较低的部分生长两根粗毛。

67%的哺乳动物符合伯格曼法则(Bergmann's rule,指的是物种内或密切相关分类群中,生物体的体型从温暖气候到寒冷气候逐渐增大),但是在水鼩鼱的分布范围之内,其体型不遵循伯格曼法则。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水鼩鼱的分布范围包括大部分古北地区(大陆动物地理区之一,包括欧洲、亚洲阿拉伯北部和撒哈拉沙漠以北),生活在几乎整个欧洲和亚洲的西南部以及北部。在中国范围内,水鼩鼱主要分布在新疆、吉林省黑龙江省地区。

栖息环境

水鼩鼱常栖息于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岸边及邻近地区。因为这些地方有丰富的水生植被,它也喜欢沙质地区。在牧场、灌溉农田和靠近海岸的地方也能发现它的存在。

生活习性

独居行为

水鼩鼱没有典型的社会等级区分,是独居和有领地意识的哺乳动物。不同年龄段的水鼩鼱个体居住在不同的河道微生境中。对于个体来说,它的领地对应着一段约50米长的河流,活动范围可达到150米;在这段河流中,可以找到占领此地的水鼩鼱挖出的各种各样的通道。如果多个水鼩鼱被放在一起,个体之间也会具有领地意识和攻击性,水鼩鼱在很多时候会互相躲避,但当无法避免个体之间遇见时,就会发生争斗,而且水鼩鼱视野有限,很容易被噪声吓到。

捕食行为

水鼩鼱的食物主要有蜗牛软体动物门、淡水昆虫等无脊椎动物,以及鱼、青蛙蝾螈等小型脊椎动物,其也吃一些陆生昆虫,如双翅目(Diptera)昆虫。在陆地上,水鼩鼱用它又长又敏感的鼻子探索每一个角落和缝隙,捕食蚯蚓和昆虫。水鼩鼱会跳出水面捕捉突然飞在水面上的昆虫,也会在河底侧着身子,翻动石头寻找猎物。

水鼩鼱颌下腺可分泌有毒唾液,此毒液具有较强的麻痹性和较低的心脏抑制活性,因此,水鼩鼱极有可能利用其毒液作为猎物固定剂。水鼩鼱通过咬伤猎物进行毒液传播,使其能最大限度地削弱猎物的行动能力从而杀死动物,甚至可能用它的毒液捕猎体积更大的猎物,比如一只耗子

一旦水鼩鼱在水中捕捉到食物,它就会立即返回岸边晾干和进食,这是因为过多地停留在水中,水鼩鼱身体的热量会散失,导致它被冻死。水鼩鼱在动物中是一个独特的例子,它不会浪费时间擦干自己,然后吃东西,而是同时做这两件事,一边吃东西,一边用后腿梳理毛发。水鼩鼱每天吃的东西比它自己的体重还要多;食物充足时有贮藏食物的行为,这样它们就可以在食物短缺的时候维持生存。

游泳行为

作为一种半水生动物,水鼩鼱对游泳有一系列形态适应,例如:身体后三分之一更宽、相对较大的四足,其上各有5趾,趾上有爪,脚掌外缘衍生有穗状的刚毛,这些都提供了良好的抗水性,在游泳时非常有用。水鼩鼱在水面上游泳时,头部略高于水面,而身体保持扁平,腿像桨一样移动。它的尾巴也已经适应了水生生活,其尾巴形状在横向上是扁平的,中间有一排长长的白色刚毛,可在潜水时掌握方向、控制平衡。在潜水时,空气会被困在水鼩鼱厚实的外毛之间形成大量气泡,水分和寒冷都不会渗透到水鼩鼱的皮肤且这会大大增加它的浮力,其潜水时间可长达20秒。它还可以通过抓住河底的鹅卵石在河底行走一段时间。结束潜水,到达陆地的水鼩鼱会迅速跑进它们的洞穴,由于它们会穿过狭窄的隧道,在那里水分会被土壤吸收,所以过一会儿,它们湿润的皮毛就会几乎干透。

但是即使水鼩鼱游泳本领很强,也很少在距离岸边两米以外的地方看到它们,其原因一方面是水鼩鼱通常会在宽度较窄的溪流中生活,另一方面是在开阔且深的水域中活动会使它们更加容易受到空中捕食者和水生捕食者的攻击。

节律行为

像所有小型哺乳动物一样,水鼩鼱的体表面积与体积比很大,这造成了大量的热量损失。为了弥补这种持续的能量损失,水鼩鼱不论是在哪个季节,都需要有规律地交替清醒和休息,但是它在白天比晚上更活跃,活动和休息的时间也会稍长一些。水鼩鼱不会进行冬眠,所以即使是在冬天,人们也能看到它在冰下捕猎。这种行为最本质的原因是水鼩鼱具有极其快速的新陈代谢,如果它们三个小时不进食,就会被饿死。

挖洞行为

水鼩鼱在河岸挖隧道,其用来休息的洞穴位于岸边且挖得很浅。雌性水鼩鼱在繁殖期间会建造比平时睡觉时更深的洞穴,在这些洞穴里,它会挖一个特别的巢穴,上面覆盖着苔藓植物和草根,在繁殖情况下,它可以用这些苔藓和草根编织成一个圆巢。水鼩鼱也会在其它微型哺乳动物遗弃的洞穴中定居。

繁殖哺育

发育

刚出生的水鼩鼱幼崽重1克,没有睁开眼睛,没有毛发。水鼩鼱是晚熟动物,在哺乳结束(大约25天)之前都要依靠母亲,但是幼崽发育迅速,断奶后5~6周即可独立。水鼩鼱性成熟在6~8个月之间,雄性水鼩鼱的精子发生特点是具有非常高的代谢率和导致短周期的多囊性交配系统(精子竞争),雌性水鼩鼱有5~7对乳房

交配与繁殖

水鼩鼱只在繁殖季节进行交配。水鼩鼱在英国的繁殖季节是4~9月,妊娠期约为20天。每个季节有多窝幼崽,每窝的仔数可在3~12只之间,一般为5或6只。从每年4月开始,成年的雌雄水鼩鼱会通过发出声音,寻找彼此的交配对象。水鼩鼱的交配是暴力的,雄性水鼩鼱会小心翼翼的接近雌性,看看它是否在发情,否则它们会打起来。当交配发生时,雌性水鼩鼱会变得非常有攻击性,可能是有利于排卵。

哺育

水鼩鼱的哺乳期约为25天,雄性不参与照顾后代。雌性水鼩鼱在一个用苔藓植物和草根填充的巢里哺育幼崽,并悉心照料它们。它会经常离开巢穴去觅食。如果一个还在哺育期的幼崽跑出了巢穴,雌性水鼩鼱会抓住它的嘴,把它带回巢穴。大约五周后,幼崽准备离开巢,各自分散,开始独居生活,水鼩鼱寿命一般少于18个月。

种间关系

水鼩鼱天敌主要有猫头鹰,其次是苍鹭(Ardea cinerea )、鼬属、蛇(Serpentiformes)。水鼩鼱也容易被引入的鱼类,如大型三文鱼(Oncorhynchus keta)等捕食。虽然水鼩鼱唾液中包含的毒素可以抵御大多数鱼类捕食者,但是对大型鲑鱼、魣属、鳗鱼和大鳟鱼等鱼类无效。黄鼬狐属和猫等哺乳动物也会攻击该物种的个体,但它们很少吃这些个体,显然是对水鼩鼱的气味感到厌恶。

水鼩鼱与寄生物种形成寄生关系,其是一些寄生物种的宿主,寄主包括:多毛蚤属(Hystrichopsylla)物种、硬蜱属(Ixodes)物种、锥虫物种(Trypanosoma ornata)、卡氏肺孢菌(Pneumocystis carinii)等。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在世界范围内,水鼩鼱在分布地区呈斑点状广泛分布,并且种群数量呈现稳定状态。中国在20世纪下半叶才在吉林省黑龙江省先后发现水鼩鼱的存在,在中国的分布数量极少,因此该物种在中国是稀有物种

生存威胁

非生物因素(尤其是生境水位)对水鼩鼱种群数量有明显影响。水鼩鼱的数量随高水位的减少而减少,当水栖环境干涸时,只在部分地区有少量水鼩鼱存活且种群老龄化增强。因此,人类对河岸环境的破坏对水鼩鼱有害,并可能导致其在局部分布的数量减少。还有由于水的酸化、杀虫剂、化肥的污染而造成的食物短缺,也会造成水鼩鼱的生存威胁;并且农药和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污染水源,破坏食物供应,同时会通过食物链在水鼩鼱体内积累。因为被水鼩鼱咬一口后,其唾液会对人类产生毒性作用,所以它也会遭到人类的捕杀。

保护级别

2016年,水鼩鼱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保护等级为无危(LC)。

2015年,水鼩鼱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保护等级为易危(VU)。

保护措施

1982年,水鼩鼱被列入《伯尔尼公约》附录三,并包括在许多保护区中。根据意大利第157/92号法律规定,水鼩鼱不能被猎杀。

主要价值

水鼩鼱对栖息环境的水质要求很高,因此水鼩鼱的出现,代表着这片水域的清洁。同时,水鼩鼱会捕食一些对人类有害的昆虫及其美国白灯蛾

相关纪录片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教频道[地理·中国]栏目《水畔生灵》中有对水鼩鼱的简单介绍。

参考资料

Neomys fodiens (Pennant, 1771).col.2024-09-02

Neomys fodiens.iucn.2024-09-07

..2022-12-21

..2022-12-21

..2022-12-21

..2022-12-21

..2022-12-21

..2022-12-21

..2022-12-21

..2022-12-21

..2022-12-21

..2022-12-21

..2022-12-21

..2022-12-21

..2022-12-21

..2022-12-21

..2022-12-21

..2022-12-21

..2022-12-21

..2022-12-21

..2022-12-21

..2022-12-21

..2022-12-21

..2022-12-21

..2022-12-21

..2022-12-21

《保护欧洲野生动物与自然栖息地公约》简介 | 绿会全球环境治理通讯.《伯尔尼公约》时间.2022-12-21

水畔生灵[地理·中国].CCTV节目官网.2022-12-2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