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道阻塞 :一种常见的泪液排出系统疾病

更新时间:2024-09-21 04:37

泪道阻塞(stenosis of lacrimal passage)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生在泪小管、泪囊与鼻泪管交界处以及鼻泪管下口。泪道起始部(泪小点、泪小管、泪总管)管径窄细,位置表浅,并与结膜囊毗邻相通,容易受到炎症、外伤的影响而发生病变。鼻泪管开口和下端是解剖学狭窄段,易受鼻腔病变的影响发生阻塞。

泪道阻塞的病因有很多,包括先天性和发育因素、炎症、外伤、异物、肿瘤、医源性损伤等因素。其主要表现为泪溢,上睑外侧发红、肿胀和疼痛,眼睑分开时可见颞上结膜充血和水肿,还可能伴有发热、头痛和全身不适等症状。

泪道阻塞根据不同病因可选择局部按摩、泪小点成形术、眼睑松弛或外翻矫正术、激光、微钻、环切等治疗方法。为了预防泪道阻塞,建议经常洗手,避免用手随意揉眼睛;使用流水洗脸,并将毛巾、手帕等个人用品与他人分开使用,并定期进行清洗和消毒等。

病因

1.先天性和发育因素

先天性鼻泪管下端的黏膜皱襞(Hasner瓣)阻塞最常见,还有先天性泪道闭锁(包括骨畸形导致骨性鼻泪管闭锁)、先天性泪小点缺如、鼻中隔偏曲等。有报道称,异位牙引起泪道阻塞的患例等。

2.炎症

眼睛局部的炎症,如沙眼、急慢性结膜炎睑缘炎、急慢性泪囊炎麦粒肿、眼睑疱疹等。邻近组织的炎症,如肥厚性鼻炎等。

3.外伤

泪小管裂伤最常见,还有其他部位的机械性损伤、烧伤(热或酸碱)、鼻骨和上颌骨骨折累及泪道等。

4.异物

沙尘、脱落的睫毛等。

5.肿瘤

泪囊肿瘤、鼻和鼻旁窦肿瘤等。

6.医源性损伤

手术(鼻和鼻旁窦手术、口腔颌面外科手术)、过频或不当的泪道冲洗、探通。局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引起的放射性损伤。严重药物过敏反应,如疫苗接种后反应等。

此外,还有部分泪道阻塞患者,患病原因不明。

临床表现

1.泪囊炎

泪道阻塞的主要症状为泪溢。鼻泪管下端发育不全,或出生时鼻泪管下端的黏膜皱襞出现残留,导致婴儿泪溢。婴儿泪溢可独眼或双眼发病,泪囊若有继发感染,可出现黏液脓性分泌物,形成新生儿泪囊炎

中老年人泪溢多与器质性病变有关。泪溢造成不适,长期泪液浸渍,可引起慢性刺激性结膜炎、下睑和面颊部湿疹性皮炎。患者不断揩拭眼泪,长期作用可致下睑松弛和外翻,从而加重泪溢症状。

部分老年人出现泪溢症状时,泪道冲洗通畅,并无明显的泪道阻塞,主要原因是眼轮匝肌松弛,泪液泵作用减弱或消失,泪液排出障碍,导致功能性泪溢。

2.上睑外侧

发红、肿胀、疼痛,睑缘呈横S形下垂。

3.肿胀

可扩展到颞部、颊部,耳前淋巴结肿大有压痛,睑内可扪及实性肿块,有压痛,与眶壁及睑缘无粘连。

4.眼睑分开时

可见颞上结膜充血水肿,泪腺组织充血隆起,有黏液样分泌物。

5.其他

可伴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

检查诊断

染料试验

双眼结膜囊内滴入2%示踪剂溶液,5分钟后观察和比较双眼泪膜中荧光素消退情况,如一眼荧光素保留较多,表明该眼可能有相对性泪道阻塞或狭窄;或滴入2%荧光素钠5分钟后,用一湿棉棒擦拭下鼻道,若棉棒带绿黄色,说明泪道通畅或没有完全阻塞。

泪道冲洗

泪道冲洗常可揭示泪道阻塞的部位。采用钝圆针头从泪小点注入生理盐水,根据冲洗液体流向判断有无阻塞及阻塞部位。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冲洗无阻力,液体顺利进入鼻腔或咽部,表明泪道通畅;(2)冲洗液完全从注入原路反流,为泪小管阻塞;(3)冲洗液自上泪小点注入后由下泪小点反流,或自下泪小点注入后由上泪小点反流者为泪总管、泪囊或鼻泪管阻塞;(4)冲洗有阻力,部分自该泪小点反流,部分流入鼻腔,为鼻泪管狭窄;(5)冲洗液反流同时伴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为鼻泪管阻塞合并慢性泪囊炎

泪道探通

诊断性泪道探通有助于明确泪小点、泪小管和泪囊阻塞的部位;治疗性泪道探通主要用于婴幼儿泪道阻塞,对于成年人鼻泪管阻塞,泪道探通不能起到根治效果。

影像学检查

如X线碘油造影、CT泪囊造影,可显示泪囊大小、泪道狭窄或阻塞的部位及程度。

鉴别诊断

1.慢性泪囊炎

所溢之泪,多为黏液或黏液脓性,多伴有结膜充血。压迫泪囊区有黏液或黏液脓性分泌物自泪点流出。泪道冲洗时,冲洗液自上、下泪点反流,同时有黏液脓性分泌物。

2.泪小管炎

眼红、流泪,泪小点凸起充血,挤压泪小点可见颗粒状或乳糜状分泌物溢出,泪道冲洗通常通畅。

3.泪囊肿物

泪囊区可触及实性肿物,泪道造影或CT可以鉴别。

治疗

1.婴儿泪道阻塞

首选局部按摩。按摩方法是将食指放在泪囊区,进行有规律的按摩及压迫,每日3~4次,坚持数周,促使鼻泪管下端开放。若患者有泪囊炎表现,应在压迫后擦拭干净并点抗生素眼液,可以减轻炎症并防止炎症蔓延。大多数患儿可随着鼻泪管发育,下端开通自愈,或按摩的压力冲破Hasner瓣而痊愈。若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泪道探通术。

2.泪小点狭窄、闭塞或缺如

可用泪小点扩张器或泪道探通治疗泪小点狭窄。泪小点闭塞或缺如可施行泪小点成形术(puncta plasty),术后留置硅胶管,以对抗组织愈合过程中的瘢痕收缩,防止泪小点再狭窄或闭塞。若泪小点和泪小管完全缺如,则行结膜泪囊鼻腔吻合术。

3.泪小点位置异常

对于泪小点外翻,可施行泪小点下方平行于睑缘切除椭圆形结膜和结膜下组织,复位泪小点。对于眼睑松弛或眼睑外翻,施行眼睑松弛或外翻矫正术。

4.泪小管阻塞

泪小管阻塞可在泪道内镜直视下进行激光、微钻、环切等方法再通泪小管或泪总管,术后置管3~6个月。

5.鼻泪管阻塞

鼻泪管阻塞可施行内镜泪囊鼻腔吻合术(endoscopic dacryocystorhinostomy)。

预防

预后

研究历史

1904年,托蒂(Toti)首次经颜面部切口做泪囊鼻腔吻合术,经内眦皮肤切口,分离眼轮匝肌至骨壁,分离泪囊,在泪囊窝骨壁造孔,切开泪囊,吻合泪囊和鼻腔黏膜,人造泪道,引流泪液,从而解除了泪囊炎症状和慢性泪囊炎的问题。由于该术式造口容易堵塞再次引发症状,失败率高,因此许多学者专家不断对其改进改良。1914年,库胡特(Kuhut)进行改进,将泪囊黏膜瓣与骨膜缝合,1920年欧姆(Ohm)再做改良,使泪囊壁切口边缘与鼻黏膜缝合,方法趋于定型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到了1988年,莱斯(Rice)首次在内镜监视下经鼻行泪囊鼻腔造孔术的尸体解剖研究,并在同年首次报道了经鼻内镜下行鼻腔泪囊吻合手术并获得成功,开创了眼科领域微创的新纪元。随后,麦克多诺(Mcdonogh)在1989年首次报道了经鼻内镜下行鼻腔泪囊造孔手术,并获得成功。在中国,周兵等学者在1994年首次将鼻内镜技术引入眼科领域,并成功报道了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的实施。

参考资料

Stenosis and insufficiency of lacrimal passages.ICD-10 .2024-06-0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