泷川幸辰 :泷川幸辰

更新时间:2024-09-20 14:50

泷川幸辰(たきがわ ゆきとき,1891年2月24日—1962年11月16日),日本著名法学家,法学博士,曾任京都大学总长及日本学士院会员。泷川出生于冈山市,是旧冈山藩士之子,战国时期武将泷川一益的三男辰政是其先祖。早年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大正元年考入东京大学法科大学,师从胜本勘三郎教授学习刑法。泷川幸辰的刑法思想与导师相左,成为旧派理论的追随者。1922年赴欧留学,在德国柏林大学法兰克福大学深造刑法。1924年回国后,担任京都帝国大学刑法学教授。他的思想较为先进,但因批判时行的刑法观点而遭受政治迫害,导致“泷川事件”。昭和21年重返京都大学,担任法学院院长,并在昭和28年成为京都大学第15任校长,直至昭和32年退职。泷川幸辰以罪刑法定主义为核心构筑了自己的刑法理论,对法西斯主义刑法理论中有害于人权的思想作了尖锐的批判。

人物经历

泷川幸辰的教育经历包括神户一中、北野中学、1909年的三高。1912年进入京都帝国大学法学部独法科学习,1915年毕业后成为该校助手。1918年晋升为京都帝国大学法科大学助教授。1933年在中央大学法学部讲演,1939年注册为律师。1951年获得京都大学颁发的法学博士学位,论文题为《刑法における构成要件の机能》。1953年起担任京都大学总长,直至1957年任期结束后退官。1962年因心筋梗塞急逝。

主要成就

泷川幸辰在其著作《刑法讲义》《刑法读本》中批判了当时的刑法规定,特别是对“通奸罪”只适用于妻子一方的不平等性提出了质疑。他的主张遭到了政治攻击,导致书籍被禁止发售,泷川市被迫停职。京大法学部全体31位教授提出辞职抗议,但未得到支持,泷川最终被免职。这一事件被称为“泷川事件”或“京大事件”,影响了京都大学17名原任教官辞职并转往立命馆大学。泷川事件也成为了黑泽明监制的战后第一部电影《青春无悔》的背景。昭和23年,日本刑法学会成立,泷川担任首届理事长。他的一生被团藤重光先生称赞为“斗争与激情的一生”。

自由主义刑法学具有雄厚的内容和巨大的历史意义。主要理论为:

⑴ 社会变革才是减少犯罪的重要手段;

⑵ 政治犯或内乱罪,是良心犯,是一种高尚的犯罪;(是为了自由与解放而反抗社会)

⑶ 对女性规定通奸罪而男性没有对应规定,这是男性对女性的压迫。

获得荣誉

泷川幸辰获得了正三位一等瑞宝章的荣誉,以表彰他在法学领域的卓越贡献。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