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旱7号 :河南洛阳农科院育成的小麦品种

更新时间:2024-09-21 12:15

洛旱7号是由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利用豫麦41号和山农45两个品种杂交培育出来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于2007年12月7日经过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核批准,获得国审麦2007018的审定编号。此外,洛旱7号也在同年的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进行了审定。

形态特征

洛旱7号是一种半冬性的中熟小麦品种,其全生育期约为237天,成熟期与洛旱2号相似。幼苗呈半匍匐状,具有中等程度的分蘖能力,且成穗率相对较高。植株高度约85厘米,株型半松散,茎秆粗壮并带有蜡质,叶片颜色深绿,旗叶宽阔而半披垂,穗层整齐,穗码密集。穗形为长方形,有长芒,外壳白色,籽粒白色,属于半角质类型,颗粒饱满度良好,黑胚率为2%。平均每亩穗数为32.8万个,每个穗子上的平均粒数为31.0个,千粒重达到44.7克。

洛旱7号表现出较好的抗倒伏性能,成熟时外观良好。在抗旱性方面,它被评定为中等水平。在抗病性方面,洛旱7号对秆锈病具有抗性,对叶锈病反应缓慢,但对于条锈病、白粉病和黄矮病则较为敏感。在营养成分方面,2006年和2007年的检测结果显示,洛旱7号的容重分别为764克/升和77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分别为13.54%和15.03%,湿面筋含量分别为29.1%和32.8%,沉降值分别为20.7毫升和23.1毫升,吸水率分别为57.6%和59.4%,稳定时间分别为1.3分钟和1.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分别为90E.U和88E.U,延伸性分别为11.3厘米和11.8厘米,拉伸面积分别为15平方厘米和1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洛旱7号在2005-2006年度参与了黄淮冬麦区旱肥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达401.3公斤,相较于对照品种洛旱2号,增产幅度为5.3%。在随后的2006-2007年度续试中,洛旱7号的平均亩产为391.1公斤,相比洛旱2号提高了11.3%的产量。而在同期的生产试验中,洛旱7号的平均亩产为386.7公斤,相对于洛旱2号,增产率达到9.2%。

栽培技术

洛旱7号的最佳播种时间为10月上中旬。每亩建议的基本苗数量为16万至27万苗。为了有效预防锈病、白粉病以及蚜虫的危害,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同时,在适当的时间收割,以避免穗部发生发芽现象。

审定意见

洛旱7号已通过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适合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省、陕西省、河北省、河南省及山东省的旱肥地上种植。

参考资料

洛旱7号.中国种业商务网.2024-08-16

洛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简介.科技创新网 .2024-08-16

GS旱地小麦新品种洛旱7号的选育.万方数据.2024-08-16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