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纹岩 :火山的酸性喷出岩石

更新时间:2023-09-25 17:49

流纹岩是一种火成岩,是火山的酸性喷出岩石,其化学成分与花岗石相同,由于形成时冷却速度较快使矿物来不及结晶,二氧化硅含量大于69%,其斑晶主要为正长石石英组成,晶体形状为方形板状,有玻璃光泽,但有节理。岩石为灰色、粉红色或砖红色,有斑状结构和流纹状结构。

流纹岩是一类SiO含量大于65%、富含长石石英矿物的酸性喷出岩,在全球广泛分布。

结构特点

流纹岩(Rhyolite)一种相当于花岗岩(granite)的火山喷出岩。大多数流纹岩都具斑状结构,表明结晶作用在喷发作用以前就已开始。有时当岩浆还埋藏得很深时,结晶作用就可能已经开始了;在这种情况下,所形成的岩石就可能主要由在喷出时已经发育良好的单个大晶体(斑晶)构成。

最后产物中的微晶质基质的含量就可能太少,不在显微镜下就难以看出来。这样的岩石(斑流岩)从手标本上看很容易错认为花岗石。然而,大多数流纹岩的结晶作用期都比较短,所以这种岩石主要由含有少数几个斑晶的微晶质基质或部分玻璃质基质组成。基质有时呈微文象状或花斑状。玻璃质流纹岩当中有黑曜岩、松脂岩、珍珠岩浮岩。其化学成分与花岗岩相同(为同种岩浆形成的侵入岩和喷出岩)。灰白色或浅粉红色。常见有流纹构造和斑状结构、玻璃质结构、球粒结构、霏细结构、显微文象结构等。斑晶常为石英碱性长石,有时有少量斜长石;基质一般为致密的隐晶质或玻璃质。产状多为岩丘。脱玻化明显的流纹岩称为流纹斑岩。

地区分布

流纹岩在中国东南沿海各省有广泛分布,北方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也都有分布。与之有关的矿产有高岭石蒙脱石叶蜡石硫酸铝钾黄铁矿等。

美国黄石国家地质公园、日本阿苏破火山、俄罗斯锡霍特一阿林火山带等]受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也大面积分布着时代为侏罗纪、白垩纪的流纹岩。它们构成了一南北延伸达2000余km、平均宽度约400km的巨型古火山带。这些流纹岩由于岩性和发育其中的构造差异。在外力侵蚀作用下。常塑造出许多形态独特且类型丰富的地貌景观。有些地区因这些或秀丽或雄伟的地貌景观而成为重要的旅游景区。如乐清市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缙云县的仙都国家地质公园、吉林四平的山门国家地质公园等。

主要成分

流纹岩的化学成分很像花岗石。这种对应性意味着至少有一些花岗岩,甚至很可能是多数花岗岩是由岩浆产生的。流纹岩的斑晶当中可能有石英碱性长石奥长石黑云母角闪石辉石。如果碱性辉石或碱性角闪石是主要深色矿物的话,那么奥长石就罕见或者没有,而长石斑晶则将大部或全部由碱性长石组成;这种岩石就叫碱流岩。如果奥长石和碱性长石都在斑晶中占显着位置,那么占优势的深色硅酸盐矿物就将是黑云母,而且既没有角闪石又没有辉石,如果有的话,也将是碱性的变种;这样的熔岩就是大多数分类法中的石英斑岩或“真正”流纹岩。

流纹岩与花岗石之间的某些区别是值得注意的。白云母在花岗岩中是常见的矿物,而在流纹岩中则非常罕见,或者仅仅是作为一种蚀变产物。在多数花岗岩中,碱性长石是一种含钠很少的微斜长石(即微斜纹长石);然而,在多数流纹岩中却是透长石,常常富含钠。钾大大超过钠的情况在花岗岩中是常见的,除非是热液蚀变的结果,在流纹岩中却很不少见。世界各地和各个地质年代都有流纹岩发现。流纹岩主要限于在大陆上或紧靠大陆的边缘上,但其他地方也有。据报导,在远离任何大陆的大洋岛屿上也有少量流纹岩(或石英粗面岩)。

分类

流纹岩按其特征和产出的地质环境可分为钙碱性和碱性两个系列。

钙碱性系列

常与流纹质、安山质凝灰岩、熔结凝灰岩安山岩共生,产在岛弧、活动陆缘和大陆板内活动带。一般呈红、肉红、灰黄等色,除流纹构造外,还有石泡构造。常具斑状结构,斑晶主要是石英和透长石,有时有数量不等的斜长石中长石为主),少量黑云母,偶尔见辉石斑晶。在特定条件下,可出现少量堇青石石榴石或石墨。基质为霏细结构、球粒结构和玻璃质结构。

碱性系列

常与碱流岩、碱长粗面岩碱性玄武岩共生,产在大陆边缘活动带的拉张阶段和裂谷阶段,是岩浆后期分异作用的产物。碱性流纹岩一般为绿色、灰绿色、灰紫色和灰白色。呈斑状结构,斑晶常见有钠透长石、歪长石或钠长石石英很少或没有,可见少量普通辉石霓辉石。基质微晶可见霓石、钠闪石和钠钙闪石等。基质结构除钙碱性流纹岩中所见的类型之外,还有粗面结构和粗面-霏细结构。

地貌发育

风化作用、流水侵蚀及间歇性的构造抬升运动控制F,流纹岩中的地貌景观发育具有4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期)

早期地表侵蚀所形成的一级夷平面

第二阶段(青年期)

随着流水的侵蚀,夷平面被分割解体,形成了很多V形峡谷。这些峡谷在水流持续的向侵蚀和谷壁风化崩塌作用下,不断被拓宽,并于两侧岩壁上发育出岩嶂,于两侧谷坡附近形成沟谷型锐峰景观。

第三阶段(壮年期)

当区域新的一次构造隆升导致侵蚀基准面的相对下降后,新一轮沟谷下切会使沟床的平均海拔降低,原先的老沟谷及其中所发育的锐峰和岩嶂也被相对抬升。抬升后的锐峰随着后期的侵蚀崩塌,会逐渐萎缩乃至最终消亡,只有少数仍保留看一些残存,形成小体量的山顶型锐峰。抬升后的岩嶂不断崩塌后退,会使其所包围的基岩山体逐渐缩小,并最终形成大体量的山顶型锐峰景观。岩嶂的不断崩塌后退,也会导致在一些山脊上形成双面岩嶂地形。处在这个发育阶段的地貌景观,可以在区域内一些高海拔地带见到。

第四阶段(老年期)

在侵蚀崩塌作用下,处在高海拔的山顶型锐峰,其体积也在不断收缩,乃至最后消失。方山景区的剑岩就是一个山顶型锐峰的残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