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路 :蚌埠市淮河路

更新时间:2024-09-20 13:51

蚌埠市淮河路是安徽省蚌埠市最著名的商业街之一。位于蚌埠市城市商业中心,是蚌埠市乃至皖北地区最著名的商业街,是蚌埠商业发展的代表和城市经济繁荣的象征。

淮河路商圈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政府的积极引导,已经具备了明显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以淮河路为中轴线,北至淮河南圈堤、南至胜利路、东至中荣街、西至朝阳路,构成了蚌埠市的核心商圈。

正文

历史沿革

蚌埠市淮河路原称“大马路”。起初无名,是因火车站建成后,从码头下轮船经老大街或二道街的人,转乘火车而自然形成的一条土路。以路为南北界,分为城郊。位于路南的蚌山,即被称为“小南山”。那时,蚌埠街痞无赖打斗,或市民中发生纠纷,常拍胸顿足喊道:“有种去小南山!”可见路南如此荒野。

封建军阀倪嗣冲来蚌督皖,在火车站斜对面(今淮河大旅社附近)处,建造将军府,成为安徽省府实际上的官衙。对面路南一片空地,曾作为他们的“跑马场”。

1918年在津浦铁路口建成“天桥”,成为当时蚌埠市人上桥鸟瞰全市的一景。天桥西路边,自蚌埠小学建成后,名扬皖北的商会也在今工商联处设立,道路两旁景观日增。

1919年的蚌埠大火灾,烧到天桥西篾匠街附近。灾后,马祥斌在规划二道街重建时,又组织劳力取小南山砂石,铺垫这条泥土路,正式命名“大马路”,并把新建后的二道街跟着改名“二马路”,接着出现“三马路”,逐渐形成蚌埠市区东西过境的道路系统。

由于大马路在皖北商埠蚌埠的交通、政治、经济所处的重要地位,蚌埠马路工会和工务局,先后于1929年、1935年、1942年、1946年进行多次翻修,直到1948年春,工务局在商会配合下,主持沿街商店集资改建沥青路面,终因资金难筹和淮海战役,改用小型长方石块铺面,市民称之为“弹石路”,最后不了了之。

解放后,由市人民政府主持,通过多次改建,才成为今天的宽敞平整、商厦林立的繁华街市。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