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战术 :一战时期德国军队发明的战术

更新时间:2023-10-24 18:44

渗透战术(Stormtroope Tactics),又被称为胡蒂尔战术、风暴战术或突击群战术,是由德国联邦国防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明的一种战术策略。

历史沿革

产生背景

施里芬计划的失败为渗透战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按照该计划,德国在战时出动五个集团军穿越比利时,五支大军齐头并进,右派进攻速度快,左派较慢,意图在右翼包围巴黎的同时,左翼能对试图救援的法军主力以逸待劳。然而,新式火炮和机关枪的广泛使用增加了进攻难度,德国军队仍然倾向于通过增加进攻兵力密度来提高进攻效率。在第一次伊普雷运河战役中,德军遭遇了重大伤亡,这场战役被德国称为“无辜者的大屠杀”。

大规模突破异常困难

进攻受阻后,双方陷入了堑壕对峙状态。堑壕体系的加固使得进攻变得更加困难。凡尔登战役后,德军内部开始反思以往对坚固堑壕体系的突破所造成的巨大伤亡。德军步兵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们开始寻求一种能够降低伤亡的新战术。

策略发展

在Argonne和Vosges地区的战斗中,Rohr上尉的战术思想受到了启发,他后来提出了渗透战术的基本原则,并得到了德军高层的关注。此外,124步兵团的埃尔温·隆美尔中尉等人也在探索类似的战略。

实战应用

奥斯卡·冯·胡蒂尔(Oskar von Hutier)将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功地应用了渗透战术。他在里加战役中取得了显著胜利,并在1918年的春季攻势中作为先锋部队取得了辉煌战绩。然而,他的进攻最终因后勤补给问题而停滞。

要点步骤

渗透战术的核心在于利用小型作战单位,通过敌军防御的缝隙和结合部渗透至敌方防御体系中,破坏关键目标,切断交通线,瓦解防御部署间的联系,为正面攻击创造条件。具体包括四个步骤:

1. 短暂而猛烈的炮击,旨在压制而非摧毁敌军,从而缩短炮击时间。

2. 在弹幕徐进掩护下,德国轻装突击部队(Sturmbatallione)出发并渗透入盟军防线的薄弱处,尽可能避免战斗,直至消灭敌军炮兵和指挥机构。

3. 当轻装突击部队完成任务后,重装突击部队随即攻击绕过的盟军据点。

4. 最终阶段,普通步兵清理盟军剩余抵抗力量。

特点

渗透战术的特点包括突然性、突破弱点、扩张战果和最大限度的火力支援。此外,为了保持攻击势头,配备了架桥设备的工兵应随突击部队行动,以确保火炮和供应车辆的前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