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臭蛙 :两栖纲无尾目的两栖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13:21

滇南臭蛙(学名:Odorrana tiannanensis)是蛙科臭蛙属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主要分布于海南省云南省等地,也见于越南民主共和国和北老挝。滇南臭蛙生活在海拔2500m以下的山区溪流附近,偏好阴暗的水流湍急的环境。体形较大,雌雄在体形大小上差异显著,雄性体长约5厘米,雌性可达10厘米以上。后肢发达,善跳跃。与其他圆斑臭蛙一样,捕捉时皮肤可分泌难闻的粘液。

形态特征

滇南臭蛙体形较大,雌雄在体形大小上差异显著,雄蛙体长5cm,雌蛙达10cm,吻端尖圆,超出下颌;超出部分是鼻孔至上颌缘间距的50形;鼻间距大于眼间距而小于眼睑宽;雄性鼓膜较雌者大,分别为体长的10%、6%;颊面下凹;松果腺体明显;犁骨齿强,呈长卵圆形,斜列于内鼻孔间;舌梨形,宽而薄,后端缺刻深。

雄性前肢较粗壮,前臂及手长为体长之半,雌者略短;指长顺序3、4、1、2,第一指略长于第二指,关节下瘤圆;指端均有吸盘和横沟,吸盘宽不及邻近指节宽的两倍。后肢长胫跗关节远超过吻端,左右跟部重叠甚多;胫长超过体长之半;足稍短于胫;指趾纤细,指端尖。滇蛙的指、趾尖通常皮肤磨损,露出指骨。趾吸盘略大于指吸盘;趾间全蹼,蹼缘平直,外侧踱间2/3蹼,关节下瘤圆;内踱突卵圆形,稍大于关节下瘤,无外踱突。背部皮肤粗糙,体侧疣粒较背部的大;两眼前缘正中有一米黄色疣。腹面皮肤光滑。

生活时体背棕黄色,体背黑斑点不清晰;体侧之黑点众多。腹面乳黄色,无斑点及斑纹。液浸标本背部及体侧黑点较生活时更显著些,四肢亦显出横纹,雄性尤甚。 雄性体较小,第一指基部有乳黄色婚垫,有一对颈侧外声囊;无雄性线。

栖息环境

滇南臭蛙栖息于2500m以下的山区溪流附近,常在稻田及水塘附近的草丛中,有的在溪流旁禾本科杂草间活动。雄蛙有时可爬到1m高的灌丛之上。

分布范围

滇南臭蛙主要分布于海南省云南省等地,也见于北越和北老挝。在云南,分布于滇中、滇西、滇西北、滇东等地区。

生活习性

白天成蛙躲藏在石缝或溪边草丛里,偶尔发出如同益鸟“啾”的单一鸣声;晚上则单独蹲在水边草丛间或石头上,特别喜欢在瀑布附近活动,夜间鸣叫声较多,常常1只领头开始鸣叫,其他雄蛙随即共鸣。

滇南臭蛙每年4~7月繁殖,在有些地区直至10月在池塘附近仍可见到。是稻田或池塘中最常见的蛙类之一。据杨懿女n(1998:57)记载,该蛙一次产卵40—50粒,常常形成小堆黏附在浅水区域的石头底下或石缝里;蝌蚪口部腹侧稍凹陷,可协助吸附在水内石头上。

参考资料

知网空间:云南蛙属一新种——滇南臭蛙 2008-8-12.www.cnki.com.cn.2012-05-17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