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裂腹鱼 :澜沧江高原山区冷水性鱼类

更新时间:2024-09-20 23:31

澜沧裂腹鱼,又称为面鱼、长条鲤、雅罗鱼属,属于鱼类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其体长,稍侧扁,背缘隆起,腹部圆。头锥形。吻稍钝。口亚下位,口裂呈马蹄形;下颌内侧微具角质,两侧叶表面具皱褶,无乳突;唇后沟连续。澜沧裂腹鱼为高原山区冷水性鱼类。仅分布于澜沧江中上游水域,栖息于急流的江河中,在中国青海、西藏自治区云南省等均有分布,主要以浮游生物、着生藻类等为食。澜沧裂腹鱼是澜沧江中上游的主要经济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但由于分布江段比较狭窄,加之过度捕捞等原因,澜沧裂腹鱼的种质资源十分稀少,已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卷》(2004年版) EN (濒危)等级。

2017年3月20日,李光华团队首次突破了澜沧裂腹鱼人工繁殖技术。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体背隆起,腹部圆。头锥形。吻稍钝。口亚下位,口裂呈马蹄形;下颌内侧微具角质,不形成锐利角质前缘;下唇发达,分3叶;两侧叶表面具皱褶,无乳突;唇后沟连续。须2对,发达,等长或口角须稍长,其长度为眼径的1.5~3.0倍;吻须末端后伸达眼中部或延伸至眼后缘之垂直下方,口角须末端后伸达眼后缘之垂直下方或延伸至前鳃盖骨。眼稍大,侧上位。眼间宽,平坦或稍圆凸。体被细鳞,排列不整齐;自峡部后之胸腹部裸露无鳞,或仅在胸鳍末端之后的腹部具细小鳞片,个别标本在胸鳍基部起点处有几枚细小不明显的鳞片。侧线完全,近直形,后伸入尾柄之正中。        

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强壮,较发达,其后缘每侧具明显锯齿11~16枚,背鳍起点至吻端之距离稍大于其至尾鳍基部之距离。腹鳍起点与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之基部或背鳍起点相对,其末端后伸达或接近肛门。肛门紧位于臀鳍起点之前。胸鳍末端后伸达胸鳍起点至腹鳍起点之间距离的3/4处。臀鳍较长,但其末端不达尾鳍基部。尾鳍叉形,上下叶约等长,末端钝或上叶稍尖。        

下咽骨狭窄,呈弧形,其长度为宽度的3.5~5.3倍;下咽齿细圆,顶端尖而稍钩曲,咀嚼面凹入呈匙状;主行具5枚齿时,第一枚齿较细小。肠管较短,其长度为体长的1.6~2.1倍。鳔2室,其后室长为前室长的1.5~2.6倍。腹膜黑色。

分布栖息

分布于中国澜沧江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水系中上游水域,青海省西藏自治区云南省等均有分布。

生活习性

驯养水温

澜沧裂腹鱼最适生长水温为12~19℃。当水温为21、23、24℃时,其摄食情况分别表现为摄食量减少、很少摄食、停止摄食;水温\u003e25℃时,表现出急躁不安、四处乱游、病害增多等异常现象。

驯养食性

澜沧裂腹鱼为杂食性鱼类,主要以浮游生物、着生藻类等为食。人工驯养条件下,能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活体高蛋白饵料等,因此人工驯养较易,饵料来源易解决。

生长繁殖

2017年3月20日,李光华团队首次突破了澜沧裂腹鱼人工繁殖技术:第一批获受精卵约15000粒。出苗约14000尾,受精率95.0%,孵化率96.8%。8月8日观测,鱼苗生长良好,全长3.0~5.8㎝,体质量1.2~1.8。

李光华等人用水泥池驯养澜沧裂腹鱼平均体长22.95㎝、平均体重114.15g的澜沧裂腹鱼,研究其人工驯养效果,结果表明:经过21~23个月的驯养,平均体长达32.5㎝,增加9.55㎝,增长41.61%;平均体重达321.27g,增加207.12g,增重181.45%,说明人工驯养澜沧裂腹鱼较易,但生长较缓慢。

物种保护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卷》 (2004年版) EN (濒危)等级。

2003年列入中国《青海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第一批)》。

参考资料

澜沧裂腹鱼.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2-05-23

一度濒危的澜沧裂腹鱼人工繁殖成功.维普.2022-05-23

澜沧裂腹鱼.www.59baike.com.2011-08-09

澜沧裂腹鱼人工驯养研究.中国知网.2022-05-2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