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翅薮鹛 :雀形目红翅薮鹛科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08:27

红翅薮(学名:Liocichla phoenicea)是噪眉科、薮鹛属中型鸟类。

形态特征

雌雄羽色相似。上体橄榄褐色或头顶灰褐色,上体橄榄褐色,眼先、颊、耳羽、头侧、颈侧栗色,眉纹黑色或红色。两翅覆羽同背,初级飞羽黑褐色,外基部赤红色,端部转为橙黄色;次级飞羽与初级相似,但外翈基部橄榄褐色,中段边缘淡灰色,端部边缘赤红色,末端淡白色;尾黑色,基部橄榄褐色具不甚清晰的淡黑色横斑和橙红色或色端斑,且愈往外侧尾羽端斑愈宽。颏淡红色,喉、胸深灰色而微缀黄褐色或为棕橄榄褐色,腹和两胁灰色沾褐或沾橄榄色。尾下覆羽基部黑色具红色端斑。

虹膜褐色或红色,嘴黑色,脚暗褐色或淡灰褐色。

分布范围

中国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至中国西南、云南省(西部,南部)。分布状况:罕见于云南西北部(bakeri)、云南西部(ripponi)及云南东南部(wellsi)海拔900~2200米,随季节作垂直迁移。在中国分布于云南西北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盈江县芒市龙陵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永德县、澜沧、景东彝族自治县易武镇、南部绿春县蒙自市等地。

国外有印度尼泊尔锡金王国不丹,孟加拉,缅甸,泰国老挝

栖息环境

红翅薮鹛栖息于海拔900-2000米山地的的阔叶树林和针阔混交林,常在灌丛中活动,或在藤蔓上跳跃,亦常见于森林旁、长着禾本科杂草的开阔地或杂草丛生的山沟中。

生活习性

栖息于中低海拔山地的常绿阔叶林中,也见于次生林、人工林以及林缘灌丛,单独或成小群活动,觅食于植被中下层,鸣声婉转。

行为:留鸟。常成对或成3-5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亦单独活动。多活动在林下稠密的灌丛或竹丛间,也常到林下地上落叶层中觅食,很少上到高的乔木上。鸣声响亮甜润、富有变化,多为四声一度的哨音。

食性: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甲虫、蚂蚁、差翅亚目卵等昆虫、昆虫幼虫和虫卵为食,也吃植物果实、种子和草子。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通常营巢于茂密而潮湿的常绿阔叶林中,巢多筑于林下灌木或幼树上,距地高0.8-1.2米。巢呈杯状,主要由草、叶、根、苔藓植物等材料构成。内垫有苔藓。每窝产卵2-3枚,偶尔4枚,卵蓝色、被有栗色和红黑色斑点和斑纹,卵的大小为25.8毫米×18.5毫米。

亚种分化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