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笔记 :1993年阿兰德波顿所著的小说

更新时间:2024-09-20 18:39

《爱情笔记》是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爱情笔记》讲述一对青年结识于巴黎伦敦客机上,随后便是交往、同居、分手。结构很完整:浪漫邂逅、热度升至顶峰、后犹如花香渐淡开去、熟悉后的倦怠、女友移情别恋、挽回无望、自杀、醒悟,以至一段情完全成为过去,又一段爱情拉开序幕。

该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笔触对普通人的爱情本质展开了一系列哲学思考和探索,展现给读者的是作者“对当代西方生活的精彩的精神分析”。

作品简介

《爱情笔记》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现代城市白领的爱情故事:一个年青的建筑设计师在飞机上邂逅一个年青的女设计师。他们一见钟情、相恋同居;而女主人公却移情别恋。小说以男主人公结识新女友,并邀请她共进晚餐而结束。不同于一般的情爱小说,德波顿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描写情爱小说中常有的男欢女爱的场景,更没有靠离奇的小说情节吸引读者。他的非凡之处在于把对现代爱情各阶段的一系列的哲理思考与平庸的故事融合起来。结合他特有的写作手法:调侃式的细节描写、图表式的理性分析把他对现代爱情的渊博哲思及对爱情本质的独到见解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品目录

角色介绍

“我”

一个年轻的建筑师。主人公在作品中始终没有出现名字,整个故事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展开叙述。和克洛艾在飞机上相识。

克洛艾

克洛艾忽而深许感情脆弱,忽而又赞美精神独立;忽而歌颂忠诚,忽而又认为外遇合理,因为婚姻更虚伪——她的观点是那么纷繁复杂,主人公差点被弄得精神分裂症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爱情笔记》讲述的是个老掉牙的故事,描写作者和他的女友是如何相识、相爱、分手直到另外一段感情重新开始。它情节老套,是那种读了开头就能遇见结尾的故事:男女主人公在航班上邂逅,引发了作者关于“爱情宿命论”的思考:当我们身陷爱情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所爱的对象是如此特殊,以致我们认为冥冥之中一定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安排我们的相遇。

而当读者为这个“冥冥注定”感动万分时,作者的一盆凉水泼了下来,因为他接下来用冷静客观数学概率计算证明售票处的计算机把“他”和对方安排在这天早晨的同一趟航班上相邻而坐的概率为5840.82分之一。因此,他与爱人之所以邂逅,不是什么神奇的命中注定,而完全处于偶然,是期待恋爱的人把这种相遇赋予了无限美好的必然。爱情突然来袭时,男主角冷静的判断“我们先有爱的需要,然后再爱一个特定的人”,把浪漫主义者打击得体无完肤。

《爱情笔记》是“一部融合理性与感性、细腻生动的恋爱过程全记录”,其“情节让位于哲思”,给读者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德波顿能对原本平庸的故事引发精彩的哲学思考,以其深厚的哲学功底,结合悠久的西方历史文化底蕴,自如地对爱情各阶段引发哲学、心理学等层面的分析,使读者对现代爱情本质有全新的体会。

虽然故事情节十分简单,但德波顿对爱情的思考却是睿智的。原本十分平常的男女主人公的邂逅却能引发德伯顿对爱情的无限哲思。偶然的相遇在他看来却是命运的安排,上天的怜悯:“……命运会安排我们与梦中情人相会……难道我们不能期盼在一次邂逅中与心仪的王子或公主不期而遇?”德波顿能由此引发对“爱情宿命论”的思索,将一个普通的邂逅冠以哲理的光环。在阐述“爱情宿命论”时,德波顿不仅采纳了哲学中的“奥卡姆剃刀原则”对二人相遇的偶然事件进行分析,还应用“神秘主义观”分析二者相遇的含义以及探究二者相遇的可能性,对一次邂逅进行了哲学、心理学层面的分析,使读者对爱的起缘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原本很普通的爱情腻味期,德波顿却能由此产生“爱情恐怖主义”的思考。德波顿认为不顾一切要求伴侣回到身边的一方通常走向“爱情恐怖主义”。在一方开始失去兴趣时,另一方为挽回爱情而采用各种手段与计策,然这种行为常常“适得其反,在恢复爱情的努力中却扼杀了爱情”。德波顿认为“这恐怖主义是绝境的产物,是通过在伴侣面前爆发……让他/她回心转意的所有计策。”在所有计策失败之后,恋爱双方陷入僵局。德波顿意在让现代人了解爱情恐怖主义不能解决双方的问题,只会带来进一步的对立,对挽回爱情毫无作用。普通的爱情问题一经德波顿的哲理分析变得有理有据,使读者更深刻认识爱情的本质。

艺术特色

德波顿的爱情哲理贯穿这部小说始终,赋予小说丰厚的哲学深度。失恋所带来的痛苦在德波顿看来却富含哲理。他认为失恋一方难逃“心理宿命论”的左右,把失恋的原因“附会在生活中随意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之上”。失恋者往往“又一次期盼命运,又一次感觉爱情源泉的神圣本质”。通过对失恋阶段的哲理分析,德波顿旨在让读者体会到爱情的分分合合实在没有太多的人为因素,爱情缘起“爱情宿命论”结于“心理宿命论”,一切顺其自然。在解析爱情心理与哲学本质的同时,德波顿引用了古往今来无数名家的观点与论述,并生发新意,吸引了读者的眼球,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更能让读者信服德波顿对爱情本质的诠释。

通常小说是以写人为主,并以人物、事件的冲突为线索而展开。但在《爱情笔记》中,德波顿摒弃了传统的小说写作手法,以其特有的视角与创新的后现代笔法塑造了一对现代都市恋人,并把读者引入他们的精神领域,给读者无限的思考空间。

细节描写是《爱情笔记》的一大特色。在对爱情哲理展开思索的同时,德波顿还对许多细节展开描写。让读者领略精辟的爱情哲理的同时,亦让读者感受小说情节的具体,使哲理分析不孤立于小说情节之上,导致哲理分析与情节脱节。在谈到“我”与克洛艾在飞机上邂逅心仪时,“我”为自己对克洛艾的倾慕找出一系列的理由,把二者的相识归于命定。就在读者还沉浸在“爱情宿命论”的分析中,德波顿笔锋一转,用许多让人匪夷所思的生活细节佐证他的爱情哲理,同时也把读者从抽象思维中带入具体的现实生活:“我们都出生在双数年份的同一个月的午夜前后;我们都学过竖笛;……我们都会在阳光下打喷嚏……甚至我们的书架上都有同一版本的《安娜·卡列尼娜》(牛津市出的老版本)”。以上的细节描写把邂逅双方的倾慕归于滑稽可笑的理由:牵强附会的共同生日、同一种乐器、共同的生理反应、共同拥有的一本小说、甚至还细致到小说的版本。德波顿一本正经地认为这是二者命定的因素,调侃之意泛于字里行间,让读者忍俊不禁。他的高明之处在于让读者领略长篇哲学联想的同时也能感受德波顿式的冷面幽默。读者很自然地体会到现代爱情的盲目、毫无理性、荒诞幼稚的一面。如此精妙的细节描写使读者对德波顿长篇哲思产生共鸣的同时,还可以感受现实生活的具体,更深刻体会哲学是现实生活的升华,对生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调侃式细节描写使得德波顿的爱情哲理熠发光,时刻刺激着读者的阅读欲望。“我”的自杀细节描写尤其精彩。“我”因失恋决定让“一堆阿司匹林、维他命、安眠药,以及几杯止咳果葡糖浆和威士忌”结束我的生命。通常意义下的自杀,读者一般会联想到割腕、跳楼等血腥场景,而德波顿没有任何落入俗套的自杀场景的描写,结束一条活生生的人命仅用以上几个名词就足矣。德波顿戏拟式的描写用意斐然:为所谓的爱情,珍贵的生命就由几个不值钱的药片来践踏。这种戏谑的细节描写正是德波顿提醒读者正视生命价值的独特方式,并嘲讽现代青年对爱情的盲目和对生命的极端不尊重。那种认为“只有通过自我毁灭……才能告诉一个厌倦悲剧的世界:爱情无比庄严”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我”的自杀闹剧最终以失败收场。在吞完药片之后才知道那是“维他命C泡腾片”。更能让读者领略德波顿的冷面滑稽的是误服维他命C泡腾片之后的细节描写:“橘黄色的泡泡不断从嘴里冒出来,一遇到空气就爆裂了。”展示给读者的不仅是一幅不断破灭的泡泡的画面,更让读者领会自杀闹剧的滑稽,同时也对现代青年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作品影响

《爱情笔记》出版于1993年,是阿兰·德波顿的第一部小说,一出版即广受好评,阿兰·德波顿也因此被誉为“英国文坛的一朵奇葩”。

作者简介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国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述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身份的焦虑》(2004)、《无聊的魅力》(2005)、《幸福的建筑》(2007)、《工作颂歌》(2009)、《机场里的小旅行》(2009)、《写给无神论者》(2012)。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www.ewen.com.cn.2020-01-06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