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新蛔虫病 :犊新蛔虫病

更新时间:2024-09-21 15:50

犊新蛔虫病病是由牛新蛔虫寄生于4-5月龄以内的犊牛小肠引起的以肠炎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为特征的寄生虫病。该病常可引起犊牛的死亡,严重地危害着养牛业。牛新蛔虫分布很广,遍及世界各地,在中国多见于南方诸省的犊牛。

病原介绍

牛新蛔虫的成虫虫体粗大,呈淡黄色,虫体体表角质层较薄,故虫体较柔软,且透明易破裂。虫体前端有3个唇片,食道呈圆柱形,后端有一个小胃与肠管相接。雄虫长15--25厘米,尾部呈圆锥形,弯向腹面;雌虫较雄虫为大,长22--30厘米,生殖孔开口于虫体前1/8,到1/16处,尾直。虫卵近乎球形,短圆,大小为70--80微米x60--66微米,壳较厚,外层呈蜂窝状,新鲜虫卵淡黄色,内含单一卵细胞。

生活在犊牛体内的成虫发育成熟后,雌雄交配,雌虫产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外界适宜的条件下,经3--4周发育为含有第二期幼虫的感染性虫卵。母牛吃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青草或饮水后,虫卵内幼虫在小肠内逸出穿过肠壁,移行至肝、肺、肾等器官,变为第三期幼虫,并潜伏在这些组织中,当母牛怀孕8.5个月左右时,幼虫便移行至子宫,进入胎盘,随着胎盘的蠕动,被胎牛吞入肠中发育,待小牛出生后一个月左右发育力成虫,成虫在犊牛体内生存2--5个月,以后逐渐从宿主排出体外。牛新蛔虫病卵对药物的抵抗力较强,2%甲醛水溶液对该虫卵无影响;29℃时,虫卵可在2%辽克林或2%来苏尔中存活20小时。但该虫对阳光直射的抵抗力较弱,虫卵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4小时全部死亡。温湿度对虫卵的发育影响也较大,虫卵发育较适宜的温度为20--30℃,潮湿的环境有利于虫卵的发育和生存,当相对湿度低于80%时,感染性虫卵的生存和发育即受到严重影响。

症状表现

病牛开始表现为精神不振,不愿行动,继而消化失调,食欲不佳并腹泻;继而并发细菌感染时则出现肠炎、血便、且带有特殊的臭味。后期病牛臀部肌肉弛缓,四肢无力,站立不稳。当虫体大量寄生时可能导致肠阻塞或肠穿孔,引起死亡。

诊 断

该病的临床诊断需结合症状(主要表现腹泻并混有血液、有特殊恶臭、病牛软弱无力等)与流行病学资料综合分析;确诊尚需在粪便中检查出虫卵或虫体。

防治方法:

犊牛进行预防性驱虫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尤其是15--30日龄的犊牛,因犊牛此时感染达到高峰,且有许多犊牛是带虫不显症状者,但其排出的虫卵可以污染环境,导致母牛感染。

药物治疗

可选用以下几种药物:①敌百虫,按每千克体重40-50毫克,一次口服;②丙硫咪唑,按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一次?卧③伊维菌素,按每千克体重O.2毫克,一次皮下注射。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