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雄 :副教授

更新时间:2024-09-20 20:29

王水雄,男,汉族,湖南郴州人,中国国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组织理论、经济社会学。代表作品 《制度变迁中的行为逻辑》。发表的主要作品有《结构博弈——互联网导致社会扁平化的剖析》、《镶嵌式博弈——对转型社会秩序的剖析》、《制度变迁中的行为逻辑》等。

人物概述

简历

王水雄,男,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发表的主要作品有:《结构博弈——互联网导致社会扁平化的剖析》(专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镶嵌式博弈——对转型社会秩序的剖析》、《制度变迁中的行为逻辑》(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在《社会学研究》、《社会》、《青年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译作有《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合译,华夏出版社,2001)、《组织行为学:体验与案例》(合译,中信出版社,2004)、《给无价的孩子定价》(主译)。参与多个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比如CGSS(中国社会总体调查),主持完成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博弈与社会结构——对和谐社会基本功能机制的探讨》。此外还主持完成了:“2010年度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与担保状况调研”、“2008年度北京市城镇乐居控股有限公司指数研究”等研究项目。

主要作品

著作类:

l 2009年,《镶嵌式博弈——对转型社会市场秩序的剖析》,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l 2008年,执行主编之一,《组织管理与组织创新: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文选》,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l 2005年,主编,《制度变迁中的行为逻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l 2003年,《结构博弈——互联网导致社会扁平化的剖析》,北京:华夏出版社

书中章节:

l 2009年,“中国经济社会学前沿状况”,见于,高翔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8~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l 2009年,“社会网络”,见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项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报告》,中国社会出版社

l 2009年,“组织结构与社会认同”,见于,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l 2008年,“中国组织社会学研究状况述评”,见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主编,《中国社会学年鉴》(2003~2006),北京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l 2008年,“机会集合、关系选择与结构效应”,见于,李路路边燕杰主编,《制度转型与社会分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期刊论文:

l 2011年,“关系的本质与选择:基于一项实验的考察”,《青年研究》,2011年第2期。

l 2009年,“镶嵌式博弈与公共品提供结构:以王村为例”,《社会》,2009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9期(总第69期)转摘。

l 2007年,“十日谈:天下熙熙跳槽热”,《新世纪周刊》,2007年第28期。

l 2007年,“特殊身份对峙下的枪杀悲剧”,《新世纪周刊》,2007年第30期。

l 2007年,“信息不对称与社会博弈——医患关系对和谐社会的隐喻”,《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l 2007年,“成瘾行为的经济社会学分析”,《研究生时代》,2007年第1期。

l 2007年,“论制度变迁中的意识形态安全”,《江海学刊》2007年第1期。

l 2007年,“金融工具、信用能力分化与社会不平等”,《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7年第4期。

l 2006年,“人力信息传递与关系网络的变动”,《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6年第6期。

l 2006年,“弱势强音的现实影响”,《新世纪周刊》,2006年第25期。

l 2006年,“‘混居’的社会关怀”,《北京CBD》,2006年第6期。

l 2006年,“注意力和80年代”,《新闻周报》,2006年第20期。

l 2006年,“导致当前教师倦怠的社会因素分析”《中国教工》,2006年第12期。

l 2005年,“在理论模型的平台上思考——新经济社会学的一个倡导”,《社会》,2005年第3期。

l 2005年,“在理论模型的平台上思考”,《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5年第9期。

l 2005年,“从‘撒谎’看流浪儿童的机构救助”,《青年研究》,2005年第12期。

l 2004年,“网络互动的社会学分析”,见于程曼丽主编,《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l 2002年,“生育的博弈模型:中国的例子”,《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l 2002年,“从占有标识到结构运作:公共领域的‘分配’问题”,《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2年第3期。

l 2002年,“消费的符号逻辑与广告的社会作用”,《世纪中国》。

l 2001年,“中关村电脑软件产业激励机制的问题”,见于《发现中关村——北大学子眼中的“中国硅谷”》,姜宁肖楠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l 2001年,“‘亲和性’机制或虚假命题”,《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2期。

l 2001年,“重返社会生活的真实——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意识及其转向”,《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1年第4期。

l 2000年,“技术、博弈地位与组织方式的变动”,《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6期。

l 1999年,“认知失调、常人方法与学术研究”,《五音》,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系刊,总第六期。

l 1999年,“产权概念与中国乡镇企业改制研究”,《城乡社会发展研究通讯》,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

主要译作:

\u0026sup2; 2008年,Viviana A. Zelizer,《给无价的孩子定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主译)。

\u0026sup2; 2005年,David B. Grusky, 《社会分层》,华夏出版社(合译)。

\u0026sup2; 2004年,Dorothy Marcic,Joe Seltzer and Peter Vaill,《组织行为:体验与案例》(第6版),中信出版社,(合译)。

\u0026sup2; 2001年,Jonathan H. Turner,《社会理论的结构》(第6版),华夏出版社(合译)。

主要项目

主持项目:

\u0026sup2; 2005年7月—2010年7月,“博弈与社会结构——一项和谐社会的基本功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u0026sup2; 2009年7月—今,“经济社会学新进展”,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委托项目。

\u0026sup2; 2008年12月—2010年3月,“2009年度中小企业融资与担保状况调研”,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项目,(与李路路教授联合主持)。

\u0026sup2; 2008年3月—7月,“2008年度北京市新浪乐居调查项目”,新浪企业委托项目。

参与项目:

\u0026sup2; 2005年7月—今,“中国社会总体调查(CGSS)项目”,教育部课题。排名第6。

\u0026sup2; 2009年7月—今,“市场秩序中的非经济因素”,教育部课题。子课题负责人。

开设课程

l 《宏观经济社会学》(研究生课程)

l 《经济社会学》(本科生)

l 《社会统计学》(本科生)

l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本科生)

l 《社会学概论》(本科生)

l 《影视作品与社会原理》\《影视作品与组织原理》(本科生,全校选修)

招收学生

社会学硕士。希望能够对社会生活有最基本的热爱和一定的洞察能力;对经济学有一定的了解更好。希望有超越于个体对社会进行基本的想象和思考的能力。

培养方向:经济社会学、组织理论。在经济(比如生产、消费等)分析中能充分地纳入社会性因素(比如社会结构、分层、不平等),能够对影响社会经济全局的价值、影响、权力、货币、物资等运作状况进行分析,在方法上能够综合地、灵巧地运用各种定性和定量方法。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