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绵之 :原中央保健委员

更新时间:2024-09-21 01:10

王绵之(1923-2009),一位在中医领域有着卓越贡献的大师级人物。他身为男性,汉族,籍贯江苏南通,来自声名远扬的南通王氏中医世家,乃是这一传承悠久的世家的第 19 代传人。

1938 年,王绵之在其父亲王蕴宽的悉心教导下开始踏上中医学习之路,接受着家族深厚医学底蕴的熏陶。经过数年的刻苦钻研与实践积累,1942 年,他正式悬壶济世,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无数患者解除病痛。

1956 年,王绵之凭借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担任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方剂教研组组长,致力于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医人才。1957 年,他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工作,从此开启了在高等学府中传承和发展中医方剂学的辉煌历程。

在其辉煌的职业生涯中,王绵之担任了众多重要职务。他曾任国家(85 版)药典委员会中医组组长,以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的知识,为国家药典的制定和完善贡献着智慧。同时,他还担任国家新药审评委员会中(成)药分会主任,严格把关中药新药的审评工作,确保药品的安全有效。此外,他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等职,为中医术语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付出了巨大努力。作为全国政协六、七、八届委员暨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他积极为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建言献策。

王绵之大师的主要编著成果丰硕,共有《中医学概论(初版)》《汤头歌诀白话解》《方剂学》等 9 种著作。这些著作凝聚了他的心血和智慧,成为中医学习者和从业者的重要参考书籍。

他在中医领域的创新与贡献更是令人敬仰。他创建和发展了中医方剂学科,为中医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还积极投身于航天医学领域,研制出防治太空病的中药 “太空养心丸”,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此外,他大义凛然地义捐王氏保赤丸秘方,展现了他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2009 年,王绵之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所授予的首届 “国医大师” 称号,这一荣誉实至名归。他的一生,是为中医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功绩将永载中医史册,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个人经历

王绵之,在中医发展的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47 年,他凭借扎实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医术,经国家严格考试合格后被授予中医师证书,这一荣誉标志着他在中医领域的专业水准得到了国家的认可。此后,为了进一步拓宽医学视野、丰富医学知识体系,1951 年,王绵之毅然投身于南通医学院夜校,开启了为期一年的西医学习之旅。在这一年的学习中,他刻苦钻研,虚心求教,以开放的心态汲取西医的精华,结业时收获满满,为他日后融合中西医之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6 年,王绵之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深厚的学术造诣,荣任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方剂教研组组长。在这个岗位上,他精心组织教学活动,积极推动方剂学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中医人才。1957 年,他怀揣着对中医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工作,从此开启了他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辉煌篇章。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绵之先后担任方剂教研室主任、校门诊部主任、中医基础部主任、校高职称审评委员会副主任等重要职务。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他还兼任光明中药函授学校校长,通过函授教育的方式,将中医知识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区,为培养基层中医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绵之在中医领域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校园。他曾任国家(85 版)药典委员会中医组组长,以其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为国家药典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专业的指导。他还担任国家新药审评委员会中(成)药分会主任,严格把关中药新药的审评工作,确保中药新药的安全有效。此外,他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等职,为中医术语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付出了巨大努力。作为全国政协六、七、八届委员暨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他积极为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建言献策,为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政治作用。

王绵之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成果斐然。他主要编著有《中医学概论(初版)》《汤头歌诀白话解》《方剂学》等 9 种著作,这些著作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等多个领域,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成为中医学习者和从业者的重要参考书籍。他还撰有 “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简史”“漫谈方剂教学”“肝炎的辨证论治” 等 30 余篇论文,这些论文深入探讨了中医方剂学的发展历程、教学方法以及临床应用等问题,为中医方剂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

王绵之作为国家药管理局第一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北京地区),肩负着传承中医精髓、培养中医后继人才的重任。他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将自己的医术和医德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为中医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接班人。

学术成就

王绵之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60余年,他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重视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结合,主张寓防于治,精于脏腑气血辨证与遣药组方,擅治内、妇、小儿科疑难病症和外感热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脑软化、脑干肿瘤小脑萎缩、星形细胞瘤、胶质瘤、脱髓鞘疾病、全身性硬皮病、先天性免疫功能低下等多种疑难病症,经他用药调治之后,皆效如鼓。他强调:人以五谷为养,而又生活在现代社会中,故临证当重视脾胃功能与情志影响。治外感与有形之病,祛邪为主,但不可伤胃气;治内伤,必先明脏腑气血。老年病以心脾肾为主,小儿病要注重调补脾胃。妇女病当重视调经以肝脾肾为先,月经周期活血祛,效捷且不伤好血。在多年的医疗实践中,他深切体会到:“对待病人不仅要看到他的生物性,更要看到他的社会性;不仅要把他看成是生物的人,更要把他看成是社会的人”。这样才能根据每个病人的不同特点,遣药组方,达到“药与病合”、“药与人合”。这种观点与近年来西方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不谋而合。王绵之不仅是一位医术精湛的临床家,还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主持首部方剂学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创建了方剂学科,培养了大批高级中医药人才,包括27名方剂学硕士、9名博士、60余名方剂讲师以上的教师及高级医师。一般认为讲中药、方剂枯燥无味,而王绵之讲方剂则独树一格,学生们不仅不觉得枯燥,而且感到是一种享受。他遵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结合个人多年的临床经验,把抽象的道理讲得有血有肉,生动活泼。每当他授课,学生们都听得特别专注,整个教室里只听到一片嚓嚓的笔记声。他每讲典型方剂,总要从人体脏腑机能、病理变化,讲到药品选用、方剂配伍;从单味药性讲到君、臣、佐、使,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给学生的感受,他不是在讲方剂,好象是一名熟练的机械师用各种配件修理调整一台复杂的机器。

许多人都知道有一种盛销国内外的小儿中成药“王氏保赤丸”,但知其来源者甚少。这是王绵之在上世纪50年代向国家捐献的九世祖传秘方。他亲自示范将该药的特殊加工工艺和盘托出,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制药厂。此药不仅对小儿呼吸、消化系统疾病有特效,对成人的脾胃虚弱、痰多咳喘、大便不调亦有良效,服用简便,小儿乐于接受,深受儿童和家长的欢迎。该药1982年获国家优秀产品银质奖。为了更好地解除患者疾苦,他根据自己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潜心研制、开发新药。他与同仁堂科技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共同开发的适用于小儿及老年人消化功能失调的“健脾消食丸”刚一面世,即受到患者的欢迎。近年来,他将他的研究成果与有关单位合作研制成新中成药陆续投放市场,造福病人。2000年12月,因“在干部医疗保健工作中成绩优秀”,他获中央保健委员会颁发奖状。

文献内容

史宇广。中国中医人名辞典.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33刘淑清。济世活人一代医宗——记国医大师王绵之教授. 中老年保健,1995,(4):22-23

韩仲成. 我衷心敬仰的王绵之老师。山西中医,2002,18(4):4-5

教授逝世

王绵之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7月8日10时55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86岁。兹定于2009年7月12日9时整在八宝山公墓菊厅举行王绵之教授遗体告别仪式.

2008年12月,被北京市授予“首都国医名师”称号。2009年5月,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授予首届“国医大师”称号。

教授医案集

《教授医案集 —— 王绵之遣药组方规律及特色探要与治疗肝纤维化经验》

在中医的璀璨星空中,王绵之教授犹如一颗明亮的恒星,散发着智慧与经验的光芒。其丰富的医案集,是中医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

一、王绵之遣药组方规律

王绵之教授在遣药组方上有着独特而严谨的规律。他深入研究中医经典,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对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功效、归经都了如指掌。在组方时,他注重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力求达到协同增效、相互制约的平衡状态。

王教授善于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灵活运用不同的药物组合。对于病情复杂的患者,他能够精准地把握病机,选用多种药物进行配伍,以达到扶正祛邪、调理脏腑的目的。他的组方既注重整体观念,又兼顾局部病变,使药物的作用能够全面地发挥出来。

例如,在治疗某些虚寒病症时,王教授会选用温热性的药物来温阳散寒,但同时又会搭配一些滋阴润燥的药物,以防止温热太过而伤阴。这种巧妙的配伍方式,体现了他对中医阴阳平衡理论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二、王绵之运用对药特色探要

王绵之教授在临床中还善于运用对药,即两种药物搭配使用,以增强疗效或产生新的治疗作用。他的对药运用具有鲜明的特色。

首先,王教授对药的选择非常精准。他根据药物的性味、功效、归经等特点,结合临床经验,精心挑选出具有协同作用的药物组合。例如,在治疗咳嗽时,他常选用杏仁与桔梗这一对药。杏仁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桔梗则能宣肺祛痰、利咽排脓。两者搭配使用,既能增强止咳平喘的作用,又能宣肺化痰,使肺气通畅。

其次,王教授对药的用量也非常讲究。他根据病情的轻重、患者的体质等因素,合理调整对药的用量比例,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例如,在使用附子与干姜这一对药时,对于阳虚寒盛的患者,他会适当增加附子的用量,以增强温阳散寒的作用;而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他则会增加干姜的用量,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三、王绵之教授治疗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王绵之教授在治疗肝纤维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王教授认为,肝纤维化的病机主要是肝郁气滞、瘀血阻络、正气不足。在治疗上,他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扶正补虚为基本原则。

在具体治疗中,王教授善于运用中药方剂进行辨证论治。他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和体征,选用不同的方剂进行加减。例如,对于肝郁气滞型的患者,他会选用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对于瘀血阻络型的患者,他会选用血府逐瘀汤进行治疗;对于正气不足型的患者,他会选用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等方剂进行治疗。

此外,王教授还注重饮食调理和心理疏导。他建议患者在饮食上要清淡易消化,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同时,他还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配合治疗。

四、王绵之教授治疗肝纤维化经验撷菁

王绵之教授治疗肝纤维化的经验,是他多年临床实践的结晶,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总之,王绵之教授的医案集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宝贵财富,他的遣药组方规律、运用对药特色以及治疗肝纤维化的经验,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研究王教授的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参考资料

国医大师:王绵之.国医大师:王绵之.2024-09-03

国医大师王绵之资料(已故).人民网.2024-09-0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