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耕一 :日本科学家

更新时间:2023-10-06 13:56

田中耕一(Tanaka Koichi),1959年8月3日出生于日本富山县富山市日本化学家,工程师,诺贝尔化学奖东北大学名誉博士。

田中耕一于1983年从东北大学毕业,之后进入京都岛津制作所工作,先后担任研发工程师,分析测量事业部生命科学商务中心、生命科学研究所主任;200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06年12月12日成为日本科学院院士。获日本文化勋章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59年8月3日,田中耕一出生于富山县富山市。田中耕一出生后由于母亲去世,父亲体弱,由舅舅、舅妈带大。早年,他对自己的情况一无所知,直到18岁才被舅舅舅妈告知实情。

1966年,田中耕一被富山市八千町小学录取。1972年,入读富山市立芝野中学。1975年,入读富山县富山中部高中。

1983年,田中耕一东北大学工学部电气工学科毕业后,进入岛津制作所。

获奖之路

1983年,24岁的田中耕一加入岛津公司,并立即被分配到1980年成立的新部门——中央研究实验室。他被分配到其中的电气系统相关研究实验室并加入了一个负责开发分析仪器组件技术的团队。

1984年,在开发直径约为1微米的 Nd - YAG 激光束电离半导体绘制其金属表面元素图产品不成功后,团队决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生物相关物质的质量分析领域。

1985年,田中错误地使用了丙三醇 UFMP 混合基质,而非钴超细金属粉末 UFMP ,为了不浪费昂贵的 UFMP 混合基质,他使用激光照射混合物使其尽快干燥。期间他注意到一个细微的差别,无论多少次实验,该信号峰值始终出现在相同的位置。这个错误,让他可以测量一个分子量为35000 Da 的离子(1985)和另一个质量数超过100000的离子(1987)。该电离方法的专利于1985年在日本提交申请。1993年后才予以公开。

1987年5月,在京都举行的日本质谱学会年会上,团队首次在公司外通过海报和口头汇报公布了这项技术。1987年9 月,第二届日中质谱联合研讨会在日本高崎举行,田中第一次用英语展示了研究成果。参加研讨会的大阪大学助理教授松尾武博士强烈建议田中用英语写一篇正式论文。田中不情愿地同意了。

1988年,田中在《质谱快速通讯》发表了被称为 MALDI 技术起源的文章。田中耕一认为他的成功得益于整体优秀的研究团队,而岛津公司内部为年轻成员组成的研究团队提供了很大程度的自由。

2002年,田中耕一与John B. Fenn、Kurt Wüthrich一同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之后被授予东北大学名誉博士称号。同年升任为島津制作所的特别研究员。

2003年,田中耕一成为田中耕一纪念质量分析研究所所长。

科研成就

1985年,由于实验中一次意外失误,田中耕一发明了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并就此申请了发明专利。

1987年,田中耕一通过一场国际性质谱研讨会以及次年正式发表在英文杂志的论文,成功确立了其在MALDI技术上的原创性。

田中耕一开发了质量分析手法(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使得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构造解析有了飞跃性的发展。

将粘稠状的液体基质(基体)与待测样品混合后,经激光照射,基质表面迅速受热,与待测样品共同气化。待测样品与激发态的基质发生化学反应,使样品电离。因为是在高能量下一瞬间的离子化,化合物的热分解得到抑制。这一特性在分析分子量很大的化合物、特别是生物体中的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方面发挥有效作用。与飞行时间型质量分析器(时间 of Flight;TOF)联用、具有非常高的检测灵敏度,能测定10万以上分子量的化合物。本技术的开发使得生物分子的构造解析取得了飞跃的进步。这一贡献被授予2002年的诺贝尔奖

所获荣誉

以上内容来源于参考资料1

相关事件

田中耕一是日本第十二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是第一位战后出生的获奖者。田中获奖时43岁,是继汤川秀树教授之后日本第二个最年轻的获奖者。汤川秀树教授在194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42岁。

田中耕一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没有硕士学位也没有博士学位而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他大学毕业后没有进入研究生院就成为了研究者。

个人生活

1959年8月3日,田中耕一出生于富山县富山市。田中耕一的母亲因高龄生产,在他出生一个月后就去世了。由于父亲的身体很差,所以他是由舅舅、舅妈带大的。早年,他对自己的情况一无所知,直到18岁才被视为父母的舅舅舅妈告知实情。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