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技术 :电影技术

更新时间:2023-11-06 16:04

电影技术是影片摄制技术、影片放映技术与电影器材制造技术的总称;使电影成为影响广泛的独特艺术形式以及活动影像和声音的再现手段的物质基础。

定义

电影技术是在照相化学、光学、机械学、电学和其他邻近学科成就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与充实起来的。电影技术的基本任务是:用电影胶片将静止或运动着的被摄体按时间顺序记录下来,然后用光学方法在银幕上将其再现出来,同时播放出记录在胶片或磁带上与影像相匹配的声音。

在中国的发展

电影技术发展概况19世纪末电影传到中国,20世纪初中国开始拍摄影片并逐步发展成具有相当规模的电影事业。由于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经济技术落后,没有自己的电影工业,因此摄制和放映电影的器材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但是,这一时期中国电影技术界的先行者们也曾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研制成功了一些电影器材,为当时的电影事业做出了贡献,为以后建立中国自己的电影工业提供了经验。其中的主要成就有:1933年由司徒逸民、龚珂、马德建和司徒慧敏研制成功三友式电影录音机,抗日战争胜利前后郑崇兰金坚等人研制并生产了维那斯牌和大来牌电影摄影机,中西牌电影放映机、大来牌印片机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电影事业跨入了崭新的时代,电影技术也随之走上了新的历程。首先,在全国电影管理部门中设置了电影技术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和管理电影技术工作。在建国伊始,百废待举、资金困难的情况下,由于党和政府的支持,电影制片厂购置了各种新式器材,开始改变了设备陈旧落后的局面。随之制订了必要的规章制度与合理的工艺流程,系统地改革了多年沿用下来的手工业作坊式制片生产工艺技术,使之逐步走上了科学管理的阶段。

1950年建立的北京电影洗印厂,保证了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所需的16毫米拷贝的供应,1958年迁入新厂址后继续得到发展,1985年改为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和上海电影技术厂都是业务内容充实、具有较高技术水平、亚洲较大的电影洗印单位。

中国从1951年开始正式建立电影机械制造工业,陆续创办了南京市哈尔滨市上海市、八一等电影机械厂。从50年代中期起,发展电影放映单位所需的各种设备已全部采用中国自制的产品,同时也陆续开始生产各种电影摄影机、磁性录音机、电影印片机、电影洗片机、电影染印机、各种影片剪接和检片设备、照明器材等主要电影设备。

1953年开始筹建电影胶片制造厂,先后生产了黑白正片、声带片、黑白负片、彩色正片、彩色负片、染印法用胶片、录音磁带和磁片等。80年代中国所需印制拷贝用的彩色正片,90%以上由化工部第一、第二及上海市、无锡等胶片厂供应,处理这些胶片用的化学药品也采用了国内产品。

中国自1953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后,彩色影片的数量逐年增加,80年代已基本上不再拍摄黑白影片。

1958年成立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主要科研成果有:偏光法立体电影、全景电影、电影染印法、球幕电影、环幕电影等。并为新建峨眉电影制片厂天山电影制片厂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提供了全面的工艺设计。此外还编辑出版了《电影技术》、《电影放映技术》等期刊,进行了电影技术标准化、电影技术情报工作和电影部门环境保护的规划、科研和检测工作。

在充实与培养电影科技人员方面,继解放初期金陵大学影音专修科和苏南文教学院的大批师生参加电影工作之后,又吸收了可观数量的理工科高等院校毕业生,从而使电影科技队伍的组成和素质有了明显的改观。1950年南京电影放映训练班的1800多名毕业生成为迅速发展的电影放映网的首批技术人材。北京电影学院洗印专修科、洗印中等技术科、放映师资班和电影工程系,为电影事业输送了大批技术干部,他们已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的电影技术队伍在影片生产、电影工业、科学研究和专业教育等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经验。影片生产的设备先进,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电影工业基础,在开发电影新技术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并在进一步探索新的研究领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