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带锯蛱蝶 :蛱蝶科锯蛱蝶属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03:58

白带锯蝶(学名:Cethosia cyane),是鳞翅目蛱蝶科下的一种蝴蝶,分布于印度至中国南部(云南省南部)和中南半岛。近几十年来,其分布范围有所扩大,最近也出现在马来半岛南部,包括新加坡。白带锯蛱蝶是有群集习性的昆虫,1次产卵大多在70粒左右,但野外发现的4~5龄期幼虫群体,大多只有10头以下,原因为极大多数个体被天敌捕食,卵期主要是各种蚂蚁,幼虫期主要有多种游猎型蜘蛛螳螂猎蝽和各种小鸟等。所以白带锯蛱蝶野外种群密度低,宜室内饲养。

形态特征

长馒头形,有卵盖,直径约0.7mm,高约1.30mm,壳表有脊纹。初产时淡黄色,近孵化时变成浅黑褐色

幼虫

龄幼虫半透明,有光泽,体圆柱形,体表浅黄色渐变褐黄色,头部黑色,头壳宽约0.4mm,体长约6mm,无头角,前胸两侧各具1个短肉突,中胸至腹部两侧和气门上、下线各有1列黑色毛刺。2龄幼虫头部黑包,体表有浅栗黑色光泽并出现浅白色环纹,头壳宽约0.7mm,体长约8mm,头部长出1对棍棒状黑色短头角,胸腹部黑色长毛长成棘刺。3龄幼虫头壳宽约1.3mm,体长约18mm,头角与棘刺增长,胸腹部有红色、黑色和黄色相间的环带。4龄幼虫头壳宽约2.3mm,体长约25mm,头角与棘刺增粗增长,体表红色、黑色和黄色相间的环带更加明显,其它特征同3龄。5龄幼虫头壳宽约3.5mm,体长约32mm。体表环纹由红色、黑色与白色相间组成环纹十分显目,腹足黑色。

悬蛹,灰白色至色,长约25mm,宽约10mm。头部前面有1对灰褐色瓣状突起,中胸背面突起呈脊状,胸腹背面有刺突,后胸与腹部第1节的背面凹陷。腹面头部有2个对称的金色斑,胸部有4个对称的金色斑。腹末的臀棘粗大,黑色。

成虫

雄蝶正面橘红色,前后翅外缘黑色锯齿状,上有齿形白纹。前翅正面亚顶区黑色,其上有白色斜带。雌蝶后翅翅面白色,中域至翅基有4~5列黑色斑。雌雄蝶前翅底面的中室内有6条黑横线。

生活习性

成虫

喜在林缘地带、灌木丛和林窗活动,飞翔姿态缓慢、低下,喜在马缨丹(LantanacamaraL.)等蜜源植物上吸食花蜜。雄蝶早上8:00后就在寄主植物附近低飞寻找当天羽化的雌成虫交尾,常见雄蝶追逐雌蝶交尾,雌蝶停下3~4min即可成功交尾,若雌蝶不愿意交尾则在林间穿梭飞行以摆脱雄蝶的纠缠,或停在低矮的叶面通过上举或下垂腹端拒绝交尾,此时雄蝶纠缠数分钟后离去。

幼虫

卵孵化时幼虫用头部顶破卵盖爬出,然后调头吃卵壳,吃完卵壳在原地不动,静候同一卵块其它卵孵化后开始集体在叶背取食嫩叶表皮和叶肉,直至嫩叶基本食尽呈麻丝状才集体转移。2~3龄幼虫在叶背取食叶片形成缺刻或空洞,4~5龄幼虫在叶面取食,食尽全叶后还会啃食嫩茎甚至老叶。幼虫脱皮前集体转移到新的叶片嫩茎上静伏不动,前胸膨大后脱皮。幼虫有很强的群集习性,尤其是1~3龄,整个卵块孵化的几十甚至上百头幼虫聚集在一起休息,一起取食、一起转移,4~5龄时往往分成几个群体,期间个别离群的个体会寻找并回归原来的群体。老熟幼虫排尽体内粪便后在寄主植物的叶片下或其它植物上寻找化蛹场所,化蛹位置确定后吐丝作垫,用尾足钩在丝垫上成预蛹,脱皮后悬蛹的臀棘钩在丝垫上。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