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娜 :德国维姆·文德斯导演的纪录片

更新时间:2024-09-21 01:25

《皮娜》是维姆·文德斯拍摄的关于21世纪著名舞蹈家皮娜·鲍什舞蹈创作的纪录片,Heiner Bastian、Wolfgang Bergmann、Chris Bolzli等参与制作。该片于2011年2月24日在德国上映,并于2011年2月13日在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首映,但并未参加竞赛。该片收录了四段皮娜的舞蹈:《穆勒咖啡馆》(1978年)、《春之祭》(1975年)、《接触宫廷》(1978年)和《月圆》(2006年),影片重心放在了舞团的几个主要舞者的身上。

剧情简介

在《皮娜》中,皮娜只以档案素材中的影像出现,收录了三段皮娜的舞蹈:《穆勒咖啡馆》 、《春之祭》 和《月圆》 ,而影片重心放在了乌珀塔尔舞蹈剧场的几个主要舞者的身上。影片跟随皮娜·鲍什和乌珀塔尔舞蹈剧场所有成员拍摄,采用先进的3D技术,展示皮娜创造的让人振奋又无可比拟的现代舞艺术。影片带领观众展开一次视觉感官上的中央新影发现之旅频道,将这个传奇的舞蹈剧场以新的维度投射到银幕之上。除此之外,维姆·文德斯的镜头还将跟随舞者们离开剧场,走进乌珀塔尔这座充满工业景观的城市,这里是皮娜的扎根之地,在超过35年的时间里,这里一直是她创作生活的中心。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早在1985年,当维姆·文德斯第一次看到皮娜·鲍什演出的《穆勒咖啡馆》,便深深为这位现代舞艺术家所折服。在与皮娜会面后,两人迅速成为了要好的朋友,并产生了以后要一起合作一部电影的想法。文德斯坚持认为,惟有找到一个全新的表现媒介,才能让合作开始。他认为,皮娜·鲍什的“舞蹈剧场”将形体、人声、音乐、影像等舞台元素都调动起来,以探索舞蹈与戏剧结合的可能性,并非传统的电影表现形式能够再现。当他偶然接触3D技术,就知道这是拍摄皮娜的技术,他在耐心等待此项技术瓜熟蒂落,但没想到皮娜却先于电影的诞生而去。2009年6月下旬,皮娜·鲍什被诊断出罹患肺癌,仅仅5天之后,她就离开了人世,享年68岁。

拍摄过程

伤痛与无头绪是涅的前奏,由于主角的缺失,维姆·文德斯不得不转变原有的拍摄想法,他找到了新的角度去架构这个电影:从皮娜的视角出发,她希望看到她的舞者们是怎么表演的,从而加深她对舞蹈的理解。他率领剧组先拍摄了皮娜三部作品《穆勒咖啡馆》《春之祭》和《月圆》,而后剧组随剧团演出,拍摄皮娜的另一名作——1978年创作的《交际场》。

然而3D技术对于文德斯这样的大导演,仍有挑战,舞者任何一个胳膊快速的移动都会呈现出重影,就像有3个或者4个胳膊,这样会严重阻碍电影将舞者的动作完美流畅地呈现出来。在拍2D电影时,这种问题是可以被忽略的,但3D会将这些微小问题放大数倍,甚至充斥整个银幕。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带给维姆·文德斯很多灵感,他一方面学习着去掩饰,一方面运用多部数码摄影机同时拍摄,难题迎刃而解。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音乐原声

获奖记录

(获奖记录参考资料)

作品评价

文德斯首部3D作品《皮娜》给人一种灵魂震撼。(《老人报》评 )

《皮娜》是一场对现代舞扫盲式的洗礼。皮娜生前的优秀作品,被切成了一个个场景,进片子里,各种服装、场景、表情、情绪、姿态、动作密集着敲着观众的心房。

维姆·文德斯电影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流浪与疏离”,与皮娜舞蹈中的挣扎绝望不谋而合。但是文德斯真的找了一个不恰当的媒介。3D没有为传递皮娜舞蹈精髓提供任何助力,相反,皮娜舞蹈中粗砺坚韧的部分,被3D略带金属光泽的画面搞得不伦不类。(网易娱乐评)

这部片子的技术层面是非常完善的。精致流畅的画面,色彩丰富的服饰和布景,幽默的空间和调度,都无可挑剔。(《南方日报》评)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演职员表.时光网.2016-06-05

获奖记录.时光网.2016-06-05

《皮娜》:你会忘记自己在看电影.南方报数字报.2016-06-0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