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巴子 :分布于长江的中小型底栖鱼类

更新时间:2024-09-21 15:56

石巴子,又名黄石爬鮡,是一种中小型底栖鱼类,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属于辐鳍鱼纲鲇形目𬶐科石爬𬶐属,常匍匐在河流砾石滩上生活,食水生昆虫以及其幼虫,分布于长江中上游的支流中。

石巴子体长,平扁,背部隆起,腹部平,后部侧扁。其头极宽扁;眼甚小;口下位,横宽;唇厚,具小乳突,唇间以皮膜相连;须4对,鼻须扁薄,上颌须全部由宽阔的皮膜与吻部相连,末端尖突。

物种简介

EuchiloglaniskishinouyeiKimura(鮡科)

学名:黄石爬鮡

俗名:石爬子、石把鱼、巴鳝儿

鳃孔小,止于胸鳍基之上。背、胸鳍无硬刺;偶鳍平展,第一根鳍条粗大,腹面有横褶。胸鳍宽圆,不达腹鳍;脂鳍长;臀鳍小。尾鳍近截形。

为中小型底栖鱼类,常匍匐在河流砾石滩上生活,食水生昆虫及其幼虫。肉味鲜美,有一定经济价值。分布于长江上游的支流中。

黄石爬鮡(学名:Euchiloglanis kishinouyei),又称石巴子,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属于辐鳍鱼纲鲇形目𬶐科石爬𬶐属。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灌县。

形态特征

黄石爬鮡体长,平扁,背部隆起,腹部平,后部侧扁。头极宽扁;眼甚小;口下位,横宽;唇厚,具小乳突,唇间以皮膜相连;须4对,鼻须扁薄,上颌须全部由宽阔的皮膜与吻部相连,末端尖突。眼小,眼缘清楚。鼻须几达或略超过眼前缘;颌须末端延长、尖细,超过鳃孔下角;外侧颏须刚达或略超过胸鳍起点。鳃孔下角多数与胸鳍第一分枝鳍条基部相对,少数与第2—4分枝鳍条相对。上颌齿带整块或中央有一小缺刻。上唇、口侧及前胸有小乳突,往后仅表现为略粗糙,腹部光滑。背鳍起点至吻端等于至脂鳍起点稍后或将达脂鳍基中点;背鳍平卧时,显著不及脂鳍起点,末端与腹鳍基后端相对,或稍前、稍后。脂鳍后端不与尾鳍连合,界线分明。起点与腹鳍末端相对,或略前、略后,基长小于前背长。臀鳍起点距尾鳍基显著大于至腹鳍起点,少数相等胸鳍一般不达腹鳍起点,少数几达或刚达。腹鳍盖过肛门,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小于或等于至鳃孔下角的距离。肛门至臀鳍起点相当于至腹鳍基后端或稍前。尾鳍近于平截。背部和体侧为橄榄色。脂鳍后部上缘黄色,其余各鳍灰黑。

生境与习性

黄石爬鮡生活在急流多石的水底,常匍匐在河流砾石滩上生活,食水生昆虫及其美国白灯蛾。故易用沉钩捕获。

繁殖

繁殖期为每年的6-7月,产卵场多为石砾的河滩,产黏性卵,受精卵黏在石子上孵化。

分布

黄石爬鮡是中原地区特有种,分布于长江上游金沙江岷江水系,青海通天河,四川灌县、青衣江牛奶河,云南丽江县巨甸,西藏江达。

价值

个体一般不太大,常见个体长为140-170毫米,据说最大可达1公斤左右。天然产量很少,不易捕捞。其肉质鲜美,且具有药用价值,不亚于长吻鮠,是产区的主要经济鱼类,尤其在四川岷江地区,被视为珍贵鱼品。

参考资料

石巴子.四川农村信息网.2022-08-15

石爬子的哭泣:每斤千元一鱼难求,躲进山洞也逃不脱被吃的命运!.百家号.2024-07-31

喜欢生活在石头上,水流湍急处才有,600元/斤,只因人工养殖失败.百家号.2024-07-31

石爬子鱼:个头不大,以前少有人要,如今身价暴涨.百家号.2024-07-3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