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子蕨 :稀子蕨科稀子蕨属植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11:24

稀子蕨(学名:Monachosorum henryi Christ)是稀子蕨科、稀子蕨属的陆生蕨类植物,又名佛子蕨、观音坐莲、零余子蕨。全球稀子蕨属仅有3种,因此有学者将其独立为稀子蕨科。稀子蕨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西南部、喜马拉雅山区、中南半岛、台湾低、中海拔山区。其不定芽可食用,味道如带有草味的花生。

形态特征

稀子蕨是多年生蕨类植物,根茎短且斜生。叶丛生,叶柄长25~50cm,基部暗褐色,密被腺毛。叶片卵形至三角形,长30~60cm,宽20~35cm,三到四回羽状复叶,草质,先端锐尖。叶轴表面常有拳头状不定芽,羽轴表面有时也有,落地后可萌出新株。孢子囊群无孢膜、圆形,着生于侧脉顶端。

分布范围

稀子蕨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西南部、喜马拉雅山区、中南半岛、台湾低、中海拔山区。在中国,主要产自台湾、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东南部及西部(苍山)。此外,日本越南也有稀子蕨的分布。

生长环境

稀子蕨主要生长在林下遮荫且腐植质丰富的环境,海拔范围在500-1600米之间。其分布状况和台湾多种裸子植物类似,产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一带和台湾,这个范围是200万至1万年前冰河期之际全球最大的避难所,因此稀子蕨可能是冰河期当时生物避难所遗留下来的物种。

用途

稀子蕨的不定芽可以食用,不但是许多野生动物的美食,也有纪录表示原住民族会食用稀子蕨的不定芽,烤熟后味道如带有草味的花生。

区别介绍

稀子蕨过去一直被认为与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产的M. subdigitatum(Bl.)Kuhn相同,其实后种的形体远较高大,叶片分裂度远较细密,末回裂片较小,圆头,不为微刺头,孢子囊群大,极易区别。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