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的故事 :作家废名创作的短篇小说

更新时间:2024-09-21 12:05

《竹林的故事》是现代作家废名所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25年2月出版的《语丝》第14期上,1925年11月收入小说集《竹林的故事》。《竹林的故事》写三姑娘和父母以种菜、捕鱼为生,过着质朴恬静的田园生活。父亲死后,她与寡母相依为命,勤俭劳作,诚实待人。展示了劳动人民的美好心灵,洋溢着田园牧歌般的气息;写乡村生活,风格冲淡,写景精细,富有诗的意境。

创作背景

20世纪20年代中期,由于早期文学现实主义的不断发展,一些侨寓他乡的作家,开始集中于以乡土回忆与写实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他们极力推动着现实主义的命运与农民命运相结合,外来文学影响与本土地域色彩相结合,一直延续到30年代,人们把这类作品称作乡土文学。在这其中,废名就恰如以简朴的翠竹制作成一支牧笛,横吹出中国中部农村远离喧嚣的田园牧歌。1925 年2月16日《语丝》杂志第14期刊发了废名的短篇小说《竹林的故事》就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作者简介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黄梅县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废名的乡土抒情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文学史研究者习惯于称他的小说为田园小说,其创作大致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作品主要收入了其第一个小说集《竹林的故事》中,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表现带有古民风采的人物的纯朴美德,具有一种“田园牧歌”情调;二是表现由于宗法社会关系的渐趋解体给农民带来的凄苦命运,对这种生活的逝去表现了深深的惋惜之情,具有一种挽歌情调。《竹林的故事》就是其前期的代表作之一。30年代后,废名成为了京派的重要小说家,文体上的实验色彩更加的明显,抒情性发挥到了极致,而文字却越来越简僻、晦涩。

人物介绍

三姑娘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一个纯情纯美的乡村少女。她纯洁优雅,从小生活在宁静的乡村之中,与家人过着贫穷却闲适的生活。她朴素、自然,不刻意打扮,像竹林一样天性自然,内蕴着一种纯净美。她孝顺、善良、乖巧,父亲去世后,她就由一个天真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成熟的少女,担任起了照顾妈妈的责任。她热情、大方,卖青椒时,大家都围拢过来,她也热情地与大家互动。总之,三姑娘是一个焕发着特有的生命活力的少女,外在的朴实秀美和内在的灵秀透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显示了中国传统女性的美质。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在《竹林的故事》中,废名以凝炼而韵味无穷的笔致,勾勒出宗法制农村中一派充满诗情画意、青春气息的田园牧歌图画,以及在此图画下所蕴藏的生活的悲苦。潺潺的流水,茂林修竹,碧绿菜地,远处的沙丘城廓。菜农老程夫妇和他们的小女儿三姑娘,一家人就在其中过着贫穷却闲适的生活。三姑娘乖巧聪慧,伶俐能干。她唱歌嬉戏,帮助父亲捕鱼种菜。贫穷的生活,使老程两个女儿早夭,这就更使老程夫妇相信命运,他们把三姑娘交给菩萨保佑。老程用紧巴巴的钱给女儿买了一把大红头绳扎辫子。三姑娘八岁的时候老程死了。剩下三姑娘母女俩相依为命,日子“一天比一天淡漠起来”。三姑娘不愿别了母亲,成群结队地别城里去看赛龙灯。小说就这样平淡朴讷从容雅致地铺成一轴山水画卷,却又在淡雅之中寄寓了深深的哀愁。优美的自然,美好的心灵,三姑娘一家却承受着悲苦的生活。竹翠人美与悲苦生活的强烈对比,使人深思悲剧的社会根源,全文在赞美时深怀感伤。

艺术特色

在《竹林的故事》中,废名塑造出了一个纯洁优雅、生气勃勃而又承受着生活悲苦的乡村少女——三姑娘形象,这个优雅感人的艺术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富青春气息和纯情魅力的形象之一。她的健康活泼为“五四”文学退潮时期弥漫的伤感和苦闷吹来了一丝清新之风。尽管废名并没有如鲁迅王鲁彦等同时代乡土作家一样通过乡土写实为刻画社会现实,恬静安逸的描写使他笔下找不到时代动荡的痕迹。以象征性写景来烘托人物神态性格的艺术手法,在《竹林的故事》中得到了极为成功的运用。小说中着力写竹,这是用以衬托三姑娘碧意盎然般的青春气息。小说以《竹林的故事》为名也寄寓着深意。一簇竹林里的房子,春天里竹子一天一天绿得可爱,闪现于其间的三姑娘。葱茏的竹林与三姑娘的青春、苦乐仿佛融为一体,三姑娘的宁静恬淡就如这风雨中舒展自如的竹林。废名注重用唐人绝句式手法构思小说,不讲究故事的完整曲折、情节的起伏变化以及人物的全貌言行。但是他注重通过一些富有情韵的细节、场景等。以情景交融成意境,最终使人物自觉地浮现凸出。《竹林的故事》将三姑娘周围美的心理美的人情、美的景色等和谐交织,在淡美的情景中流泻出三姑娘缕缕哀愁,使这一人物形象在自然景观灵化、世俗人物雅化的描写中愈加真实动人。以简炼含蓄的诗的语言对人物进行白描,是《竹林的故事》突出的特色之一。废名行文常借鉴绝句和国画中的“空白”艺术,用语新奇省净,致使在三言两语中勾勒出人物形态。在《竹林的故事》中,废名这样捕捉三姑娘活泼的神态:“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这时跟着她的欢跃的听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碰跳碰跳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描写三姑娘的体态衣着废名写道:“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如月色一样——这自然是旧的了,然而倘是新的,怕没有这样合式,不过这也不能说定,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即使是在结尾写三姑娘由于生活的重压,寂寞地离开碧葱葱的竹林,废名也行文省净而显出回昧:清明节,阴雾天气...…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象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去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作品评价

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评价废名的作品:“在一九二五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里,才见以冲淡为衣,而如著者所说,仍能‘从他们当中理出我的哀愁’的作品。可惜的是大约作者过于珍惜他有限的‘哀愁’了,不久就更加不欲像先前一般的闪露,于是从率直的读者看来,就只见其有意低徊,顾影自怜之态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澳门大学讲座教授杨义在《废名小说的田园风味》中评价《竹林的故事》:“是废名的成名作,也是我国新文学运动初期最富有诗情和青春气息的作品之一,它似一枝悠扬的牧笛吹响在‘五四’时期朝霞灿烂的晨空之下,清美而不落轻浮。作者以一枝凝练而有才情的笔,写竹林,写茅舍,写菜园,写少女,触笔之处皆是一派牧歌式的青春气象。其中尤以竹林写得好。我们觉得,河边葱茏的竹林好像是专门为三姑娘生长的,三姑娘也好像是专门为这片葱茏的竹林生长的,她(它)们之间已达到了一种诗情的象征境界。”

汕头大学文学院代院长,博士生导师陈方竞《水的情致诗的意趣——读废名〈竹林的故事〉》:《竹林的故事》一篇,文题是写“竹”,文眼则在“水”。“竹”因“水”而清,“水”依“竹”而明。小说四个部分起承转合。“启”于“水”,小说“承”于“水”,“转”于“水”,最后“合”于“水”。三姑娘的性格如“水”,但并不是那江海中狂奔乱跳之水,而恰如涓涓山泉,潺潺溪流,满蓄着水乡女儿的似水柔情。废名笔下的三姑娘,从外貌到心灵,如水一般,容不得一点杂质,这很大程度上得之于他勾画出的青山绿水的钟灵秀。废名的小说,尤其是《竹林的故事》所特有的水的情致、诗的意趣,对于五四运动退潮后“醒来而无路可走”的青年,不能不是一种心灵的慰藉。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