篾匠 :一门古老的职业

更新时间:2023-08-15 18:43

篾匠是将篾条编制成各类生活生产用具的匠人,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职业。

“篾”指劈成条的竹片,篾匠的基本功就是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种各样的篾。篾匠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初期,承担着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的作用。但伴随着近现代工业水平的进步,晒垫、米箩等竹制品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农村年轻人外出劳动更是使得篾匠的传承难以进行。

随着时间的发展,仍存在着一批老篾匠工艺人坚守着篾匠的传承并为篾匠发展谋取新的机会。2018年3月新昌县儒岙镇黄泥丘村村民潘瑞宽用竹编方式“写”书法引起了较多关注;2023年12月7日,衢州市76岁的篾匠爷爷用竹子编出二维码且该二维码可使用,引起网友热议。

职业概况

篾匠是将篾条编制成各类生活生产用具的匠人,承担着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的作用。在农村和城市,竹制品曾是人们的主要生活用具,随处可见,适用范围广泛,包括竹篮、竹筛、簸箕、背篓、摇窝、竹床、筷子、饭箩、竹睡等等。随着近现代工业水平的进步,晒垫、米箩等竹制品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农村年轻人外出劳动更是使得篾匠的传承难以进行,仅有部分老一辈篾匠工艺人在坚守篾匠的传承。

历史沿革

篾匠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初期,在余姚市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和吴兴县(今湖州市)钱山樣新石器时代遗址皆有出土竹编织物,且在当时已经有了较为规则的编织纹样,即在该时期就出现了初期的篾匠。战国时期,李冰修建都江堰时就采用了篾匠的工艺。到了商朝战国时,竹编工艺己经十分精湛,所以当时出现了有名有姓的篾匠。宋元时代的篾匠竹艺水平提高到了节日庆祝方面;明清时期,篾匠的数量越来越多,这是由于竹制品越来越趋于实用且精致,并且竹编匠人们还开设了作坊;中华民国篾匠的手工艺产品受到英国商户的赞赏,但是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篾匠的竹编工厂受到冲击导致部分篾匠的转行直至抗战结束竹编工艺渐渐复苏。

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水平的进步,改变了乡村人的生活与节奏。尤其是农村内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劳动,导致乡村篾匠的手艺后继无人,甚至是难以传承。同时,现代工业的冲击也导致了传统的竹制产品的销路不畅。

在此种情况下,仍存在一批老一辈的工艺人坚守着篾匠的传承,并为篾匠的发展谋求新的机会。比如新昌县儒岙镇黄泥丘村村民潘瑞宽在传承篾匠工艺时对其进行创新,将其篾制品的由实用性上升到观赏性,用竹编方式“写”书法,为篾匠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赣州市蓉江新区潭东镇龙井村,有一位名叫黄正钦的篾匠“守艺人”,凭着一份热爱与责任,坚守这一传统技艺50载;又如广德市桃州镇富家村社区,“老篾匠”韩先伦用家传的竹篾编织技艺坚守着篾匠职业的传承。

2023年12月7日,衢州市一位76岁的篾匠爷爷用竹子编出二维码,用微信扫也可添加好友,获得了人们的关注。

工艺特点

编织竹器,要经历砍、锯、切、削、编、织、拉、磨等工序,而剖篾是其中最细致、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技术要求较高,剖好的篾片和篾丝,要粗细均匀,青白分明。青篾柔韧且极富弹性,适合编织箩筐等细密精致的篾器。黄篾柔韧性稍差,难以剖成极细的篾丝,多用来编织晒簟等大型用具。

趣闻轶事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李冰修建水利工程都江堰时,就是用竹子编成的“竹笼”装上大量的鹅卵石投入岷江中,从而筑成了一道一百多丈的大堤,遏制了水势,把江水导入正流,这道用“竹笼”修成的大堤就叫“百丈堤”。这项水利工程历经风雨,千古不朽,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并成为后人参观旅游的热门景点。

代表人物

赣州市蓉江新区潭东镇龙井村,有一位名叫黄正钦的篾匠“守艺人”,他凭着一份热爱与责任,坚守篾匠这一传统技艺50载,其家中满是竹子、竹条,光滑亮的竹篾,以及年代久远的工具。黄正钦18岁时跟着赣县区的老师傅学习篾匠手艺,3年后出师,学成后的黄正钦回到家乡干起了篾匠活,靠着篾编手艺,黄师傅不仅撑起了屋檐之下一方烟火,还从小篾匠成了十里八乡有名气的老篾匠。2023年8月,68岁的黄正钦表示编竹器已经成了其一种习惯,也希望篾编手艺能世代相传。

广德市桃州镇富家村社区,“老篾匠”韩先伦用家传的竹篾编织技艺,坚守着那千百年来活在指尖上的人间烟火气。其家中随处可见的是一些竹子编织而成的生活用具,韩先伦制作的竹制品很受当地人喜欢,每逢佳节或农闲时节他就会带上制作完成的背篓到街上售卖。农忙时节韩先伦就批发给零售商,他制作的竹器基本上都不愁卖。其表示竹编虽是门苦手艺,但传统的篾匠手艺不能丢。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