糠头畈村 :糠头畈村

更新时间:2024-09-21 03:40

糠头村隶属罗田县匡河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匡河镇北部,石马山尾,海拔100至200米左右。土地面积2.5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17.5℃,年降水量1405毫米,属于半山区地带,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这里是革命胜地,在村中革命遗址就达两处,张氏祠 张家垸。这里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是度假,旅游的好地方。

交通状况

糠头畈村距离匡河镇政府12.5公里,距离石桥铺中心2.5公里。距离英山县县城7公里。001乡道贯穿越全境。乡村公路可到达每个湾,交通便利。

地理位置

糠头畈村位于匡河镇北部,石马山尾,北与石桥铺村,西与文斗河村,东南与落令河村交界。

地理环境

糠头畈村土地面积2.5平方公里,海拔100至2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7.5℃,年降水量1405毫米,属于半山区地带,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地势整体西高东低,西部山地比较高主要是林地,植被丰茂。东部较低有小山丘及小平地,农田在山丘之间。山地面积85%,耕地面积15%。森林覆盖率90%,以马尾松,香樟树,板栗树,竹子为主。板栗是其主要特产。居民多半居住在东部的公路旁边,张家湾及村委会是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

旅游景点

1张氏祠

张氏祠位于罗田县匡河镇康头畈村七组。祠堂座东北向西南,屋后有一覆钟形状的山峦、浑圆周正,高程约200米;左、右各有一支高约150米的山脉凸出,对祠堂呈环抱之势;门前一条宽约丈许的溪河自西北流向东南;对面群山低矮葡伏,隔着平均宽度约350米的田畈与张氏祠相望。其建筑占地面积600平方米,为青砖瓦木结构,一进三联房屋,东西有厢房第一进内设有阁楼。1927年1月15日,共产党人李秀芝、汪佩芳等人在此建立了罗田县第一乡级农民协会。全国解放后,张姓祠改为小学后,文化大革命爆发,祠堂作“四旧”拆除。现在旧基成了康头畈村板栗园。

2张家垸

张家垸位于匡河镇康头畈村三组,垸子四周山峦高大,一年四季浓荫隐天蔽日。垸内有一条源自西北高山峡峪的小河流呈S形流出,垸子南面小河东边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樟树,就在樟树南边原来有一座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的神庙,曾经是张家垸村民公共活动场所。1930年6月,活跃在罗田县的共产党人在张家垸神庙内正式成立了罗田县第一个乡苏维埃政权,成为隐藏在民间领导当地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斗争的中坚,直至1931年1月初才迁移至匡河乡茶园村二屋垸。1930年10月4日,为更好地领导鄂东大别山区革命运动,英山县、罗田两县的共产党员,农民运动积极分子由陈胡子、谢国廷带领,在张家垸神庙内召开大会,成立了“英罗边区区委会”。如今,那棵古樟依旧葱翠欲滴,而神庙已毁,孕育过匡河人民革命伟业的珍贵遗址,已经成了农民张劲光家的责任田。

糠头畈由来

传说在南北朝之前,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到这里降妖除魔时,一位天将不幸在这儿战死,神马为了寻找主人,便跑到了人间,在此高山落脚。为了活命,它到处寻找东西吃,有一回,它跑到了英山县瓦子钱境内,一夜工夫吃掉了一畈稻谷,喝尽了落令河的抗旱救灾水,来到了破“絮色珍珠”处撒下粪便。它吃到哪里,粪便就撒到哪里。由于它吃的是稻谷,又吃得多,所以一整畈田全部被稻谷壳(稻谷壳俗称糠头)所覆盖。现在人们根据传说把这里叫做糠头畈村。百姓们怕它这样吃下去,势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灾难。没有办法,只得焚香礼拜,求上苍保佑。这件事传到了玉皇大帝那儿,他便派雷公和金光圣母两位天兵天将,于庚辰年六月六日来这里捉拿神马。话说这天正午,突然雷电交加,一声巨响,惊天动地,顷刻间,只见神马的头颅被斩下。玉帝叫雷公就此驻守,电母回天庭复命。人们为了感谢雷公,故在此修了一座雷公庙,供人们永远瞻仰。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