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胸角雉 :鸡形目雉科角雉属鸟类

更新时间:2023-04-23 10:41

红胸角雉(),为鸡形目雉科角雉属鸟类。主要分布中国西藏南部和东南部,在世界上见于尼泊尔不丹印度北部。

红胸角雉体形较家鸡大些。雌雄异形,雄鸟身长70厘米左右;雌鸟体形略小,身长55厘米左右。通体大都绯红,而满杂以白色眼状斑。头黑,虹膜褐,嘴黑褐,脚粉红色。

红胸角雉栖息在海拔约2400米至3700米的山区,生活在寒冷潮湿的地区或干燥的温带针叶林中。行动谨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也吃昆虫,无脊椎动物。多单独活动。繁殖期在5月至6月,但是一些红胸角雉要到7月才能在高海拔地区繁殖。配种系统一雄多雌,属留鸟

1994年调查,红胸角雉全球性近危。2005年在尼泊尔进行统计表明,该物种在那里并没有减少。在2016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属于近危物种。 列入中国2021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形态特征

体形较家鸡大些,红胸角雉雌雄差异较大。

雄鸟

体形较大,身长70厘米左右。通体绯红色,大部分羽毛上有白色珍珠斑点,斑点边缘黑色。头、喉和冠部羽毛黑色,头上肉角蓝色,嘴黑褐,脸颊蓝色,发情时喉部肉垂会延展,主体呈蓝色。虹膜褐,喉的裸出部暗蓝,喉下肉裾中部蓝,侧部草绿色,头上肉角蓝色。颈部、胸部、腹部和两胁为红色,翅和尾部具有蓝色夹杂皮黄色的横斑。脚粉红色。

雌鸟

体形略小,身长55厘米左右,色暗,毛色杂以黑色及红褐色,眼周裸皮蓝色。上体棕色或褐色,尾棕褐色,杂以不规则的黑色和皮黄色横斑;颏和喉淡褐色或皮黄色,腹有白色的矛状羽干斑。虹膜褐色,嘴黑褐色或角褐色,脚粉红色或灰白色。

大小量度

分布

分布范围

红胸角雉分布区狭窄,集中在喜马拉雅山脉。在世界上见于尼泊尔不丹印度北部。在中国主要分布中国西藏南部和东南部。

栖息环境

红胸角雉栖息在海拔约2400米至3700米的山区,有时甚至高达4300米。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西部的低海拔地区,生活在寒冷潮湿的地区或干燥的温带针叶林中。比较喜欢潮湿的橡树杜鹃花属林中,或者茂密的灌木丛和混合林、灌木丛和植被茂密的峡谷,繁殖季节通常在2200米到4250米之间,冬季则会游荡到降到海拔1800米的地方。

生活习性

节律

无长途迁徒,属留鸟,但会随着季节变化,短距离移动,在喜马拉雅山脉的斜坡上来回游荡,冬季会到比繁殖季节海拔低1000至2000米的地方过冬。

夜栖于乔木横枝上,白天活动于陡哨的山边森林地带,早晨和黄昏常在开阔地区活动、觅食。在阴天,它们可能会更频繁地进食。

雄鸟和雌鸟全天的行为,行走在活动所占的比例都较高,雌性取食和站立所占比例都比较大,饮水和啄击较少,雄鸟站立的时间较多,饮水较少。在11:00-14:00均存在一个休息的高峰

性情

行动谨慎,大多时间隐匿生活在密林中,生性机警,受惊则迅速钻人密林或灌丛内,或者会迅速飞到附近的树枝上,然后消失在视野中。

食性

植物性食物为主。主要以植物根、嫩芽、叶、种子、球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尤其喜欢根和球茎;也吃的昆虫,如蚂蚁和蟑螂;也会吃无脊椎动物,如蜘蛛目唇足纲。常在地上挖掘和刨食。有时候边行走边吃、啄虫、啄食种子

豹子、果子狸和狐属等大型猫科动物是红胸角雉重要的捕食者。

集群

多单独活动。在夏天,会成对出现。在繁殖后的季节,会以小群的形式出现,在一年中的其他时间,他们多单独活动。

鸣叫交流

雄性通常在日出时“哇哇哇哇”的鸣叫,声似幼山羊。随着叫声的进行,声音越来越大。这种鸣叫会重复12到14次,能持续约30分钟,在正式鸣叫之前,会发出一个音符的“呜呜”叫声。在繁殖前、中期的早上及傍晚都可以听到红胸角雉发出“wu-wa-wu-wa--”连续、洪亮的占区叫声,这种叫声在繁殖后期和非繁殖期很少会听到。求偶过程中,雌性和雄性都会发出“哇”的叫声。雌性红胸角雉则在产卵前有短时间的鸣叫。当发现险情时,它们会发出高而尖“哇”的警报。

行动特征

善于奔跑,飞行距离不大。

飞行时不停扇动翅膀,直线式飞行;停留时身体呈直立或水平姿态,常停留位置为灌丛、树枝、地面;行走时特征为多步行走。

繁殖

繁殖期在5月至6月,但是一些红胸角雉要到7月才能在高海拔地区繁殖。

营巢

4月筑巢,营巢于海拔3000m左右的山地森林中,巢址比较多样,巢多置于树上,偶尔也在地面筑巢,也利用其他鸟类的旧巢。树上的巢穴常建在离地6米或以上的树木,地面山的巢会在灌木中,都会建在比较隐蔽的地方。巢相当粗糙而简陋,由树枝、藤条、青苔、树叶构成,内垫少量羽毛,

求偶

雄性在求偶过程中会采取两种展示方式。一种是侧面展示,即雄性向雌性展示自己的一侧,雄性放下靠近雌性一侧的翅膀,另一只翅膀升起,平躺在地上。另一种是正面展示,即雄性从大约1米远的地方面对雌性,稍微蹲下,卷起羽毛,展开翅膀,在地上拍打翅膀。雄鸟开始点头,以越来越快的速度重复着点头动作,肉角和肉垂开始膨胀,慢慢翻露出来,身体开始颤抖,羽毛沙沙作响,还发出咔嗒声。一旦肉角完全伸展,雄鸟则会停止展示,靠近雌性,继续向雌鸟展示肉角。然后,雄鸟身体放松下来,肉角和肉垂慢慢收缩。

交配产卵

交配系统一雄多雌,繁殖期的雄鸟具有较强的领域行为,有时雄鸟为了争夺雌鸟还会发生争斗。

每窝产卵2~6枚,卵行与鸡蛋相似,一头尖一头钝;卵颜色为棕皮黄色、浅黄色,有大小不等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60~65毫米×42~43毫米,平均重量为63.3克。

孵化育雏

雌鸟孵卵,孵卵期28天左右。

一般由雌鸟单独带领活动,要跟随雌鸟生活一年。

成长

早成雏。幼雏属早熟型幼雏红褐色、浅黄色或者深红褐色,出壳后幼雏可以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存活2天。两三天后,幼雏就可以飞翔和栖息了。四个月后,雄性幼鸟尾羽上有一个黑色的条纹,脖子部位上偶尔会有橙红色的羽毛。次年才能发育出完整的成年羽毛。两年后达到性成熟。红胸角雉平均寿命5.2年。

保护

物种现状

1994年就全球性近危。2001年调查发现,在尼泊尔印度较罕见,不丹则相当常见,和中国现存数量有限。它在南亚次大陆的分布很分散。2002年全球存在大约6000~15000个成熟个体。2005年在尼泊尔皮帕尔和桑特尔进行统计表明,该物种在那里并没有减少。

致危因素

红胸角雉分布区狭窄,容易致危。2016年调查,在其分布的大部分范围内都会遭到狩猎,并遭受伐木和森林损失,致使栖息地丧失。2002年研究,认为主要威胁包括过度狩猎,以及由于木材采伐、计划外火灾、薪材和饲料采集以及牲畜放牧而导致的栖息地清理和退化。一些地区,如尼泊尔的皮帕桑特尔地区,会开放用于药用等。另外,天敌威胁也是一个致危因素。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属于近危(NT)。 

列入中原地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在《濒危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中,1995年列入附录Ⅲ。

保护措施

建立保护区,如中国的贵州朱家山保护区、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