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细绢蒿 :菊科绢蒿属植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19:10

纤细绢蒿(学名:Seriphidium gracilensces),又名Seriphidium gracilescens (Krasch. \u0026 Iljin) Poljakov,是菊科绢蒿属的半灌木状草木,国内只有新疆有分布。这种植物生命力强,非常适合作为牛、羊等家畜的日常饲料。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纤细绢蒿已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评估为无危(LC)。

形态特征

纤细绢蒿为半灌木状草木。主根粗,木质;根状茎粗大,木质,直径0.5-1.5厘米,上部常分化成若干部分,有多数短、木质、匐地或斜向上的匍茎及一年生的营养枝。茎多数,细,高15-30厘米,直立或斜向上,常与营养枝共同组成矮小症的密丛,下部木质,上部草质,具斜向上生长的分枝;枝细,长3-10厘米;茎、枝初时被灰白色细绒毛,秋后脱落无毛。叶两面被灰绿色柔毛,并有腺点;茎下部叶及营养枝上的叶三角状卵形,长1-2厘米,宽0.6-1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2-3枚,每裂片再羽状全裂或3全裂,小裂片狭线形,先端锐尖或钝尖,有时基部小裂片又分裂,具1-2枚细小裂片,背面中脉略突起,叶柄长0.3-0.5厘米,花期上述叶干枯残留在茎基部及营养枝上;中部叶长卵形,一至二回羽状全裂,无柄或近无柄,基部裂片半抱茎;上部叶羽状全裂或不分裂;苞片叶小,不分裂,狭线形。

头状花序长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1.5毫米,无梗,在分枝上密集或稍疏离,排成短的穗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狭窄,尖塔形的圆锥花序;总苞片4-5层,外层总苞片细小,卵形,中、内层总苞片长,为长圆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外、中层总苞片背面幼时被短柔毛,后稍稀疏,近无毛,并有腺点,边狭或宽膜质,内层总苞片半膜质,背面近无毛;两性花2-5朵,花冠管状,黄色,花药狭线形,先端氧化镁披针形,基部钝,花柱短,先端稍叉开,微有睫毛。瘦果长圆形。

分布范围

纤细绢蒿分布于中国新疆北部、蒙古(西南部)、中亚俄罗斯(西伯利亚西部)。模式标本采自苏联西伯利亚西南部库隆达草原。

生长环境

纤细绢蒿生于海拔800-2300米地区的干旱、瘠薄及盐渍化的土壤上,常生于砾质坡地、戈壁、干山坡、半荒漠或荒漠化草原、干河谷阶地,洪积扇及路旁等,为干旱地区荒漠化草原与盐渍化土壤上常见的种类之一。

生长习性

纤细绢蒿通常于3月底至4月初萌发,借助春季的融雪和春雨迅速生长,形成叶簇,5月中旬即可长出大量枝叶,6—7月干旱,气候炎热,处于休眠状态。8月秋季来临,又继续生长,于8月底开始开花,9—10月结实,10月底开始干枯,冬季残留较好。纤细绢蒿因具有较长的主根和发达的侧根,可以吸收较多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同时,其细小的叶片及其上密被的绒毛能大大减少水分的蒸腾和散失。因而具有极强的抗旱能力,它也具有一定的耐寒性。它生长的地区均处于山麓洪积扇、山间平原,适宜生长的土壤为砂壤质或砾砂质的棕钙土或灰棕荒漠土,在砾石化强烈的地段也可以很好地生长。纤细绢蒿可形成单优种的荒漠草地,在群落中形成小半灌木层片,群落总盖度20—30%,草群中除纤细绢蒿为建群种外,其余植物仅有5—6种。它还可与超早生小半灌木木本猪毛菜(Salsolaarbuscula),木地肤形成荒漠草地,群落种类组成有10—15种。随着海拔的升高,还可与多年生禾草组成草原化荒漠草地,这些禾草主要有沙生针茅(Stipaglareosa),沙生冰草(Agropyronde–sertorum),新疆针茅(S.Sareptana)、东方针茅(S.Orienta–lis)等。

用途

纤细绢蒿含芳香油及生物碱。牧区作牲畜的饲料。早春和秋冬季是一种适口性较高的牧草,羊最喜食,马和骆驼也喜食。晚春、夏季,由于含有挥发油,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大多数牲畜均不采食或采食很少。其枝叶在冬季积雪覆盖下,仍被各类家畜刨开雪层采食尽。纤细绢蒿营养价值较高,粗蛋白质和粗脂肪,无氮浸出物的含量均较高。秋季结实后放牧家畜,能促进育肥抓膘,是荒漠和半荒漠草地上很有价值的良等牧草。

保护级别

纤细绢蒿已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