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巴思 :小说家

更新时间:2024-09-20 19:28

约翰·西蒙斯·巴思(John Simmons Barth,1930年5月27日-2024年4月2日),美国小说家,又名“克莱夫·刘易斯”,生于马里兰州的剑桥。自幼酷爱音乐,做过职业爵士乐队鼓手。在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前,曾进音乐学校学习音乐。1951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士,翌年(1952年)获该校文学硕士学位。一般认为他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是反讽、戏拟、元小说作家。他的创作反映了二战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2024年4月2日,约翰·西蒙斯·巴思去世,享年93岁。

人物经历

约翰·巴思有一个哥哥比尔和一个双胞胎姐姐吉尔。1947年,他从剑桥高中毕业,曾在学校乐队打鼓并为校报撰稿。他曾在茱莉亚学院短暂学习“基本理论和高级配器”,后来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他的论文小说《Nessus的衬衫》借鉴了他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经历。1950年1月11日,巴思与哈丽特·安妮·斯特里克兰结婚。同年,他发表了两篇短篇小说,一篇发表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学生文学杂志上,另一篇发表在《霍普金斯评论》上。他的女儿克里斯汀·安出生于1951年夏天,他的儿子约翰·斯特里克兰出生于次年。1953年至1965年,巴思执教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1963年至1973年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正是在这一时期,他结识了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后者的影响所及,使巴思分别创作了他的短篇小说集《迷失在游乐场》。后来于1972年至1973年在波士顿大学做访问教授,1973年至1995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教。1995年退休。

4月2日,美国著名后现代主义作家约翰·西蒙斯·巴思去世,享年93岁,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媒体官员证实了这一消息。

创作述评

巴思的文学创作生涯开始于《漂浮的歌剧》和《大路尽头》的问世。两书“无论写作方法或遣词造句都遵循旧的文学传统,《漂浮的歌剧》明显地受18世纪英国作家斯泰恩(Stern)的影响。”它们篇幅均不太长,分别巧妙地反映了自杀和堕胎和两个纠结已久的争议话题。《漂浮的歌剧》对存在主义哲学命题的处理具有明显的两重性:在呈现人物对荒诞性的体验的同时,人物的经历又说明命题本身的荒诞性,把承诺与自由的观念引向可笑的结局。《大路尽头》则极尽刻画三角性爱的庸俗、无聊、荒唐之能事,对当时性关系混乱的社会病大加挞伐和嘲讽。后来的《烟草经纪商》,原拟是包括前两部小说在内的三部曲之一。但是,由于巴思创作思想的日臻成熟,这部小说成了他“发现”后现代主义的标杆性小说,被认为是对美国历史和英雄史诗典型框架结构的抨击,也是对十七、十八世纪小说常规形式尤其是亨利·菲尔丁流浪汉小说形式的反讽。《迷失在游乐场》,反映的是自我和异己之间的对话关系。而《曾经沧海:一出漂浮的歌剧》在巴思作品中,则占有更形重要的地位,有论者说:“它的艺术构造方式独到新颖,可以说是西方文学形式史上的一次重大创新。”75岁高龄的巴思又于2005年底推出了又一部明显带有他的独特风格的作品《三岔口》。继《大路尽头》《迷失在游乐场中》之后,该书一如既往地运用元小说所具有的一切元素如双关、戏拟、象征、文字游戏等等手法,凸显当下荒诞人生之可笑、可悲、可叹这一主题。此前,他还于1967年发表了一篇题为《枯竭的文学》(The Literature of Exhaustion [最初刊登于《大西洋》月刊])论文。认为当下的文学创作已经枯竭,而学面临这种困境,文学家唯有而且必须向博尔赫斯和贝克特(Beckett)学习,对文学形式进行大胆试验,才能作家独出心裁,另辟蹊径,力挽文学创作于灭亡之边缘。他本人就宣称他自己的创作都是“实验之作”。这篇论文影响很大,也在文学界引发了热议,普遍认为该文是“文学的死亡”的宣言书,因为按照他的观点来看,文学从此死了。巴思虽然一度由于作品的实验性而成为读者关注的对象,他的作品也往往被界定为“滑稽讽刺”、“黑色幽默”甚或者“荒诞”。不过,无法否认的是,巴思的创作的确颠覆了小说创作的传统范式,然而严格地讲来,巴思的作品在美国并没有得到畅销,某些评论家甚至认为,他的作品偏离了传统小说的创作轨道,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而忽略了内容上的深刻性。

巴思的作品以对文学传统的历史意识和后现代主义的重写实践为特征。他说:“我不知道我的历史观是什么,但就其涉及到一些重复和再现、再编曲和再现的允许而言,我总是希望它更多地以一种东西不断扩大并在每次变得更加包容的形式。”在巴思的后现代感知中,模仿是一个核心设备。大约在1972年的一次采访中,巴思宣称“小说的过程就是内容,或多或少”。巴思的小说继续保持着后现代的自我意识和文字游戏,以及与更传统的经典和当代叙事的各种类型和子类型相关联的同情性刻画和“翻页式”情节之间的不稳定平衡。

在写作这些书的同时,巴思也在思考和讨论小说写作的理论问题。1967年,他写了一篇极具影响力的、对一些人来说是有争议的文章,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宣言,《疲惫的文学》(首次发表于《大西洋月刊》,1967年)。它将文学现实主义描绘为一种“用尽”的传统;巴思对自己作品的描述,许多人认为这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核心特征,是“模仿小说的形式,由一位模仿作者的作者”。这篇文章被广泛认为是“小说的死亡”的宣言(与罗兰·巴特的“作者的死亡”相比)。巴思后来坚称,他只是在澄清一个特定历史阶段正在过去,并指出了可能的方向。他后来(1980年)写了一篇后续文章《再生的文学》,以澄清这一观点。

获奖

1956年 — 《漂浮的歌剧院》被提名全国图书奖(Nominated for the National Book Award)

1966年 — 获全国艺术与文学院文学基金(National Institute of Arts and Letters grant in literature)

1965年 — 获布兰迪斯大学小说创作艺术奖(The Brandeis University creative arts award in fiction)

1965年-1966年 — 获洛克菲勒基金会小说基金(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grant in fiction)

1968年 — 《迷失在游乐场》被提名全国图书奖

1973年 — 《客迈拉》被授予全国图书奖

1974年 — 被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Elected to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1974年 — Fellow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1997年 — 司格特·菲茨杰拉德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F. Scott Fitzgerald Award for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American Fiction)

1998 年— 蓝南基金会终身成就奖(Lannan Foundation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1998年 — 美国笔会/马拉姆德杰出短篇小说奖(PEN/Malamud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the Short Story)

1999年 — 伊诺克·普拉特协会终身文学成就奖(Enoch Pratt Society's Lifetime Achievement in Letters Award)

2008 年— 《漂浮的歌剧院》获伊朗最佳外国翻译文学奖(Roozi Rozegari, Iranian literature prize for best foreign work translation)

参考资料

后现代主义文学旗手、作家约翰·巴思去世,享年93岁.腾讯网.2024-04-0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