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秀毕吐龙 :鸟臀目鸭嘴龙科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20:33

纳秀毕吐龙是一种鸟脚亚目鸭嘴龙科恐龙,生存于约73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化石发现于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县的嘉德兰组,目前只发现一个部分骨骼。它的属名源于纳瓦霍语,意为「溪流蜥蜴」。最初,这个化石被归类为分离龙属,但后来被重新分类为纳秀毕吐龙。纳秀毕吐龙属于鸭嘴龙亚科,因为它们缺乏内部中空的头冠。纳秀毕吐龙与小贵族龙之间有复杂的分类历史。目前只有一个部分骨骼被发现,因此对于纳秀毕吐龙的了解还很有限。

分类

纳秀毕吐龙属于鸭嘴龙亚科,因为它们缺乏内部中空的头冠。纳秀毕吐龙与具有实心头冠的栉龙属是近亲。如果纳秀毕吐龙与小贵族龙是同种动物,较早命名的小贵族龙将具有优先权。

种:奥氏纳秀毕吐龙N. ostromiHunt and 黄旭熙, 1993

历史

纳秀毕吐龙有非常混乱的分类历史。纳秀毕吐龙的模式标本是由David Gillette与David Thomas挖出,发现于嘉德兰组的Naashoibito段,是嘉德兰组的最年轻一层,也是纳秀毕吐龙的名称来源。但实际上,其化石来自于嘉德兰组的De-na-zin段,年代更为古老,属于坎潘阶晚期。在1992年,杰克·霍纳(Jack Horner)叙述了这个头骨,认为该头骨属于一个分离龙属的幼年个体。在同一年,阿德里安·亨特(Adrian Hunt)与史宾赛·卢卡斯(Spencer G. Lucas)将其颅后骨骼归类于埃德蒙顿龙(E. saskatchewanensis);两人认为头骨部份不属于埃德蒙顿龙,而小贵族龙的有限化石无法得出任何识别的特征,因此将小贵族龙列为疑名,并将该头骨建立为纳秀毕吐龙(Naashoibitosaurus)。

在2000年,汤玛斯·威廉森(Thomas Williamson)比较了纳秀毕吐龙与分离龙属头骨,发现两者形态上的差异,可能是因不同年龄产生的。威廉森与亨特、卢卡斯的见解不同,他认为小贵族龙的模式标本可供鉴定,而且与纳秀毕吐龙不同。他同时指出霍纳对鸭嘴龙亚科鼻骨的见解,提出不同意见。威廉森并指出纳秀毕吐龙的化石出处有问题,与小贵族龙的化石年代相同,而非来自于较年轻的地层。在杰克·霍纳等人于2004年出版的《The 恐龙总目》中,纳秀毕吐龙与分离龙属被列为不同属。纳秀毕吐龙的部份头骨缺乏喙状嘴与下颌,造成鉴定、比较上的困难。纳秀毕吐龙目前只有一个标本,需要更多的化石,才能了解纳秀毕吐龙与分离龙属的分类关系。

古生态学

如同其他鸭嘴龙科,纳秀毕吐龙是种大型、二足、草食性恐龙,头部构造复杂,下颚可以做出类似咀嚼的研磨动作。它们有数百颗牙齿,形成齿系(Dental batteries),会不断成长、更换,只有少部份会持续地使用。它们会用喙嘴切断植物,并将食物置于两旁的颊囊中。它们以离地面四公尺以下的植物为食。如果纳秀毕吐龙与小贵族龙是不同的属,目前仍不清楚它们将如何区分食物资源。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