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颈囊尾蚴病 :泡状带绦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更新时间:2024-09-20 20:46

细颈囊尾蚴病是寄生于犬和野狼、狐等肉食动物小肠内的带科带属的泡状带绦虫的幼虫——细颈囊尾蚴,主要寄生于绵羊、山羊、猪,偶见于牛、骆驼和鹿等多种动物的肝脏浆膜、大网膜、腹膜、肠系膜与膈等部位,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尤其对犊牛、仔猪、羔羊危害严重,生长发育受阻,体重减轻,当大量感染时可因肝脏严重受损而导致死亡,往往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病原

细颈囊尾蚴病病原是细颈囊尾蚴,主要寄生于绵羊和山羊的心肌、膈肌、咬肌和舌肌等处,偶尔可见在肺脏、肝脏和 脑组织中寄生。多悬垂于腹腔脏器上。虫体呈乳白色泡囊状,椭圆形,囊内充满无色透明液体,囊壁上附有1个不透明的乳白色的,且具有细长颈部的头节。囊体大小不一,一般为4~9毫米×2~3毫米,自豌豆大至鸡蛋大或更大,最大可至小儿头大。

泡状带绦虫、豆状带绦虫寄生于狗、狼、狐狸、貂和鼬鼠等野生肉食兽的小肠内,偶尔也寄生于猫。虫体长75~500厘米,链体由250~300个节片组成。头节上具4个吸盘,顶突上有两排(圈)小钩,共34--48个,较大的钩长0.225--0.294 mm,较小者长0.132--0.177mm。虫体前部的节片宽而短,后部的节片逐渐变长,到孕节则长大于宽。孕卵节片大小为8--10mm×4--5mm,子宫的每侧有8--14个侧支,每个侧支又有小分支。节片的边缘呈锯齿状,因此又称之为锯齿带绦虫。子宫内为虫卵所充满,虫卵近似圆形,长36~39微米,宽31~35微米,内含六钩蚴。

生活史

细颈囊尾蚴病的成虫细粒棘球绦虫寄生于犬、狼、狐等肉食兽小肠内,1只犬感染虫体的数量甚至可达数千条之多,发育成熟的孕卵节片或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它们随着终宿主的活动污染草场、饲料或饮水。当中间宿主羊、牛等误食了孕节或虫卵所污染的饲草、饲料或饮水后,在消化道内孵化出六钩蚴,钻入肠壁血管内,随血流到达肝脏,并由肝实质内逐渐移行到肝脏表面寄生发育为棘球蚴,或进入腹腔内寄生于大网膜、肠系膜及腹腔的其他部位,甚至可进入胸腔寄生于肺脏。幼虫生长发育3个月左右具有感染能力。在中间宿主体内棘球蚴的生长可持续数年之久。终末宿主肉食动物如果吞食了含有细颈囊尾蚴的脏器后,其包囊内的原头蚴在小肠内逸出,固着于肠壁上,在小肠内经过52~78天发育为成虫。

流行病学特点

细颈囊尾蚴病潜伏期为51天,成虫在犬体内可生活1年至数年之久。虫卵抵抗力很强,在外界环境中长期存在,导致本病广泛散布。虫卵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可以耐低温和高温,对化学物质亦有相当的抵抗力,但直射阳光易使之致死。此外,蝇类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传播媒介。每逢农村宰猪或牧区宰羊时,犬多守立于旁,凡不宜食用的废弃内脏便丢弃在地,任犬吞食,这是犬易于感染泡状带绦虫的主要原因。犬的这种感染方式和这种形式的循环,在我国很常见。本病以猪的发生最为普遍,绵羊则在牧区感染较多(2~12月龄的绵羊感染率最高),感染率可达25%,尤其是牧区会发生比较严重的感染,但死亡率不高。

临床症状

病畜感染后的主要特征为消瘦、贫血、腹泻、生长发育受阻、体重减轻,当大量感染时可因肝脏严重受损而导致死亡。大多数成年羊轻度感染和感染初期一般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采食基本正常,只有少数感染严重的才会具有临床症状,羔羊则症状表现明显。幼龄羊感染后,不仅会发生黄疸,体质虚弱,当肝脏及腹膜在六钩蚴的作用下发生炎症时,往往伴发急性腹膜炎,此时就会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0.0~41.5℃,腹部由于积聚腹水而变大(腹水增加),对腹壁按压具有痛感,不少病例由于腹腔出血,腹部膨大,甚至发生死亡。严重感染的成年羊被毛逆立,时常脱毛,营养不良,消瘦。发病后期,如胸腔和肺脏也有寄生可表现呼吸困难和明显的咳嗽等症状,咳后往往卧地,不愿起立。病羊还表现出食欲废绝,呼吸困难.停止暖气、反刍,最后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对于病程持续较长时间的病羊,体温会略微升高,体质消瘦、虚弱,发生贫血,可视黏膜苍白,如果感染细菌继发疾病时就会出现咳嗽,且症状逐渐加重,尤其是在气候寒冷的季节和缺乏营养的情况下,就容易导致死亡。经过上述急性发作后则转为慢性病程,一般表现为消瘦、衰弱和黄疸等症状。

解剖症状

急性发病时,可见肝肿大,表面有出血点,在肝实质中能找到六钩蚴移行时遗留的虫道,初期虫道充满血液,继后逐渐变为黄灰色。有时能见到急性腹膜炎,腹腔内有腹水并混有渗出的血液,其中含有幼小的虫体。慢性病例,在肠系膜、大网膜、肝被膜和肝实质中可找到虫体。严重病例,还可在肺组织和胸腔内等处找到虫体。寄生于实质器官的虫体常被结缔组织包裹,有时甚至形成较厚的包膜。有的包膜内的虫体死亡钙化,此时常形成皮球样硬壳,破开后则见到许多黄褐色钙化碎片,以及淡黄或灰白色头颈残骸。 

诊断

细颈囊尾蚴病生前诊断非常困难。当剖检时发现肝脏、肠系膜上寄生有细颈囊尾蚴,结合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情况即可确诊。

治疗

可选用吡喹酮,每千克体重50~80毫克,口服或深部肌内注射,隔2天再注射1次。(羊每千克体重30毫克剂量,内服,连用3天),可选用丙硫苯咪唑,每千克体重25~50毫克,早晨空腹,一次喂服,连服3天为一个疗程;还可选用伊维菌素、多拉菌素等。中草药:甘草12克,泽泻、厚朴、茯苓、木通、肉蔻、槟榔、龙胆草各38克,贯众75克,苏木50克,水煎,灌服,每天一次,连服3天。如果病羊贫血,可肌肉注射维生素B12或生血素。应用氢溴酸槟榔碱给犬驱虫时,剂量按每千克体重1〜4毫克,停食12〜18小时后,口服。也可选用吡喹酮,剂量按每千克体重5〜10毫克,口服。服药后,犬应拴留一昼夜,收集所排出的粪便,并与垫草等一同烧毁或深埋处理,以防病原扩散传播。

预防

1、为了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养羊场禁止喂养犬和猫等动物。如果需要饲养则要把它们圈养起来,防止随意进入羊群。并对它们定期驱虫,驱虫时要使用敏感的驱虫药。并及时对犬和猫的粪便进行清理并做无害化处理。

2、由于犬类动物是本病的末端宿主和主要传染源,因此对患棘球蚴病畜的脏器一律进行深埋或烧毁,以防被犬类吃入成为传染源。

3、做好羊的饲料、饮水和圈舍的清洁卫生工作,妥善保管饲料、饲草,防止草料和饮水被犬粪便污染。

4、加强粪便管理,对犬粪便要集中堆积发酵或沤肥,以期消灭虫卵。

5、羊群在舍饲情况下,要饲喂品质优良的牧草,并注意适当补充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以及适量的精料,确保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得到满足,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参考资料

羊细颈囊尾蚴病的防治及预防.甘肃农业信息网.2024-08-12

100种猪病防治连载(61)-- 猪细颈囊尾蚴病.微信公众平台.2024-08-1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