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庆春 :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院长

更新时间:2024-09-21 01:09

罗庆春,男,彝族,1964年5月生于冕宁县。彝名阿库乌雾,九三学社社员,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四川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1986年西南民族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至1994年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骨干教师进修班进修。1984年开始发表彝文作品,1986年后从事彝汉双语创作。出版《混血时代》《走出巫界》等多部著作,1994年出版的诗集《冬天的河流》是中国第一部彝文现代诗集,1998年出版的散文诗集《虎迹》是彝族文学史上第一部彝语现代散文诗集。先后主持和参与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 3 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 项。

研究方向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化与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汉语诗歌及彝族文学。

主要作品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9篇,其中有5篇学术论文先后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心和全国高校文 科学报文摘转载。主要著作有:

1、教材《彝语概论》(独立完成“修辞”一章,3万余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2、诗集《冬天的河流》,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4年12月版;

3、诗集《走出巫界》,成都出版社1995年7月版;

4、教材《彝族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合著,副主编,独立完成诗歌部分编选及批评鉴赏共6万余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5年7 月版;

5、论著《民族魂·时代风——西南民族学院校友作家诗人创作研究》(合著,副主编,主撰人,独立完成章节累计字数8万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6、个人散文诗集《虎迹》(10万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7、教材《彝文写作教程》(合著,四川省高等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第二主持人,副主编,独立 完成章节累计字数6万字),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5月版;

8、论著《栗原小荻现象争鸣》(主编,20万字),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9月版;

9、论著《灵与灵的对话——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汉语诗论》(专著),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7月出版;

10、论著《族群记忆与多元创造——新时期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合著,四川省95社科重点项目,第二主持人,副主编,主撰人,独立完成章节累计字数10万字),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11、论著《萨仁图娅、栗原小荻短诗艺术研究》(主编、10万字),重庆出版集团2003年12月版;

12、论著《南永前图腾诗赏析》(合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版(合著,14万字);

13、诗集《阿库乌雾诗歌选》,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4、彝英对照版诗集《Tiger Traces》(虎迹),Foreign Language Publication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俄亥俄州立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

15、编著《诗意的美姑》(主编,24万字),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年7月版。

人物观点

1.我认为,作为中国境内多民族文化人,我必须通过多方的努力,真正意义上进入到这个时代的 文化语境中,塑造并展示一个自觉的知识分子应有的精神形象和生命姿态。同时,在多元文化大撞击、大整合、大汇流的时代大潮下,我深深感到我所拥有的纯朴、厚蕴的彝族母语文化正遭遇空前的震荡与损毁,随着我的汉语思维与汉语叙事能力不断提高,我身体内的母语语感、母语思维、母语智慧日渐削弱乃至萎遁。为此,我时刻承受着内心世界莫名的悸动与恐慌。

2.我提出过“第二母语渴望”情结,指“诗人通过汉语写作,努力提高对汉语的理解、掌握和出色的驾驭能力的真切愿望。”这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对“第二母语”(指汉语)的掌握能力的渴望,其二是对“第二母语”的表现能力的渴望。同时还涉及表现“第一母语文化”与“第二母语文化”碰撞产生的思想火花和时代精神要求的问题,这是一种“对撞生成”。这两个问题实际上也成为当代多民族作家诗人文学行为的潜在指令和终极使命。

3.对于新起的物品、术语,彝语里是音译加意译来处理;另外必须多学习、领悟本民族的经典文献,用彝语来展示这个分工细密、信息繁多的时代是没有问题的。所以,针对多民族作家,我提出过从“文化混血”到“文学混血”的趋势,这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我还提出“第二汉语”的主张,即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汉语,或者说不再是汉文化意义上的汉语,而是一种经过了彝族汉语诗人们全面变构后用以表述和承载彝民族文化发展体系的新的汉语,对建构多民族一体多元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文学理论作出贡献。我注定将以终身母语写作的方式来保护母语。但我认为,彝族的汉语文学创作成就,并未超越彝族母语的文学创作。

4.我喜欢朗诵,绝非炫耀。因为能够发表彝语文学的报刊太少了。所以,朗诵成为我发表作品的方式,其实这恰恰是古老的母语文学的传播方式:口口相传。而声情并茂的朗诵,恰恰又能突破语言障碍。因为我也意识到,如今的汉语中,诗与歌是完全脱节的,我渴望在“纸上”与“声音”中的双重创作与发表。

人物自述

1964年秋,我出生在冕宁县一个叫“普龙拉达”的彝家山寨。那里封闭而宁静,与世隔绝。普龙拉达的人都用彝语交流,这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自然的事,也是我感悟生命存在的最直接、最准确的道路。我小学一年级时,一批人响应国家号召从北京协和医院来当地“三下乡”,我姐是本村唯一懂汉语的人,找到一位教授,请他为我取个汉名,遂命名“罗庆春”。我至今不知道那位教授的姓名,但这个普通的汉语名字却启迪了我终身接受彝汉双语教育、踏上双语人生的生命旅程。

我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两岁时父亲就病故了,我进入冕宁中学高中,姐姐们发誓要把我“盘”出来。我也很发奋。那时在学校接触了很多文学名著,但我太喜欢音乐了,每天跑到供销社柜台前,注视着那把让我魂牵梦绕的口簧琴。买不起,就盯着看。我从菲薄的伙食费里慢慢扣,终于凑够了3元多钱,买下了口琴。我的口琴吹得不错,后来大学成了我的舞台。渐渐地我觉得不对劲了……因为学音乐太花钱了。我那时想,一张纸、一支笔就可以从事文学创作,那就热爱文学吧。1982年9月我考入西南民族大学后,图书馆成了我的文学“道场”。1984年《凉山文艺》发表我的第一首彝语诗《老师》,到1994年我已发表300多首彝语诗歌。这一阶段,彝族先后涌现吴淇拉达、阿鲁斯基、吉狄马加、马德清、倮伍拉且阿蕾巴莫曲布嫫等作家。我国民族文学的创作实情是: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作家都是用汉语来创作的,包括有突出成绩的少数民族作家。那些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创作的作家,很难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原因恰恰在于他们的语言只能在很小的圈子里,不翻译的话,别人无法洞悉其灿烂的文化底蕴。

2005年以后我几乎每年都有文化交流任务,在加拿大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大学进行过多种交流。2012年我们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举办“彝族文化与日本文化对话”大型学术活动,几个日本学者分别向我展示一种独有文化:从日语语法看日本人的国民性、从温泉看待日本文化、从饮食看待身体文化等,我也讲述了彝族的文化构成与风俗、文学,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美国一所大学正组织专家将我的彝语诗歌翻译为英语出版。我私下问过几位学者,就文学品质而言,你们到底认为如何?他们说:“哦,是一流文本。” 2005年,我在美国俄亥俄州访问,不但结识了印第安的诗人、作家,还去了黑人生活区。其间我写了70多首诗,成为“诗歌日记”,即诗集《密西西比河的倾诉》,由彝语、汉语、英语三语构成的“跨文明写作”。

个人荣誉

1992年,获四川省第一届少数民族文学奖;

2001年,获四川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奖;

2006 年,获四川省第三届少数民族文学奖。

考察讲学

2004年6月,参加四川作家代表团赴俄罗斯访问考察;

2005 年、 2008 年、 2009 年,多次应邀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迈克勒斯特学院和美国华盛顿大学等大学访问讲学。

社会兼职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理事长;

四川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理事;

成都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参考资料

罗庆春(阿库乌雾) .iel.cass.cn.2024-02-0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