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 :首部由该研究生自编、自导、自演、自拍、自制的校园青春电视剧

更新时间:2023-09-22 17:17

《聚沙》是中国教育电视台将首播中国首部由该研究生自编、自导、自演、自拍、自制的校园青春电视剧。由胡辛执导,曾庆欣、闻艺、邱蕊、曲洪禹、何剑波、肖怡、魏芳芳、王春平等主演。该剧于2007年首播。

讲述的是八个电视艺术学专业研究生的故事,在他们内心情感与现实之间展现出一个个充满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的丰富世界,表达了人情与人性之美。

剧情介绍

故事围绕着肇庆学院电视艺术学首届8位研究生的生活展开:为了完善电视艺术学的教学方式,电视艺术学点长白芒教授勇于创新带领8研究生加强影视实践课,拍摄出的电视片多次在电视台播放,获得一致好评。即便这样,学校拘泥于陈腐的学术成果评判标准对学生实践并不支持,为此,白芒和院领导水梦舟冲突不断,年轻老师虽各自为政,但都站在白芒一边,对院长也偶有不恭。课堂之外,来自革命老区的乡村教师秋月儿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巧入了同学沈佳琪的家庭,引出了一段隐藏20多年的身世之谜;外冷内热的张一弛面对秋月儿的窘境始终以保护者的身份出现,但自己也麻烦不断,为母治病筹钱惹上了黑社会不得脱身;班长顾言虽然为人老练,但和张一弛的矛盾,以及副班长江鸿,沈佳琪之间的情感纠葛也让他手足无措;书呆子薛哲和小胖子韦小北遇事胆小却偏爱掺和,发动四大美女对神秘的张一弛进行跟踪,惹出笑话不断;涂芃为人势利刻薄,遇事爱分析推敲,自认为精明仔细确总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挑出矛盾无数……

在短短的一年里,这八位不同性格的年轻人既让我们感受到了研究生群体或丰富多彩或枯燥沉滞的学习生活,又或多或少地体验了温馨又不乏伤感的情感波折。传统与现代观念的碰撞,上下求索与浑浑噩噩地抵触,分明的正义与模糊的邪恶的较量等等诸多寻常与不寻常的故事,就发生在他们身边。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青春偶像剧之校园青春剧,它折射出时代骄子研究生生活图景,积淀又迸发出当今教育问题的种种思考,以及对知识青年新一代素质的拷问,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个勇敢的尝试作品。在大浪淘沙、沙里淘金、聚沙成塔的追寻中,以学院派对电视艺术的探求,从主题立意、故事编织、雅俗对白、画面创意等诸方面流淌了辛勤的汗水。让人感奋,让人思考。

角色介绍

幕后制作

自编:有“背景”的创作当然不一样

2005年开学不久,中国著名女作家、南昌大学影视艺术研究中心胡辛就鼓励该中心2004、2005级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生自己创作一部反映他们自己生活状态的剧本。该剧创作小组总共20人,分成两个大组,2004级研究生和2005级研究生各为一组,单独进行创作,每写一集,大家再碰头开会进行讨论。就在这样的写作方式下,不出一个礼拜,同学们就拿出了一部新鲜的作品。而正当他们为自己的作品感到得意之时,中心主任胡辛却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她认为这份剧本存在很大的问题,并一一给同学们指出问题所在。

首先在整体上,同学们的作品分叉太多,基本走向为横向发展,而无纵向发展。其次在剧本要求上,同学们的作品不能构成剧本作品。因为剧本作品要求的拧绳式故事情节在同学们的作品中并无鲜明体现。另外在细节上,同学们的作品过于琐碎,没有做到环环相扣,在一些情节上过于天真幼稚。但是,对于这些中肯的批评,有些同学并不认同,他们认为胡老师的要求太高甚至有些挑剔。对此胡老师并不生气,她还是苦口婆心从一个专业作家的角度对同学们的创作进行指导并给予有效的建议。在闲暇之余,胡老师经常找同学们进行个别交谈,并无私的把自己以前的创作手稿展示给同学们,和他们交流创作中的细节问题。另外,胡老师还总是把一些名家名作借阅给同学们,让他们从中吸取经验。就这样,一个学期下来,该部作品终于得到完善,电视剧的文本也初步得到确定。此时的创作组同学才心服口服。而当这样的作品摆在大家面前,所有的同学都不禁为之赞叹,大家在传阅之时,都纷纷说着一句话,有“背景”的创作就是不一样!

自导:逆境出人才

剧本定下来,接下来就进入到实战阶段。《聚沙》正式开机的日子为2006年3月31日,那天的天气很晴朗,而同学们的心情却各不一样。有喜悦兴奋者,有跃跃欲试者,同时也有紧张不安者,也有怀疑质疑者。就在这样复杂的情绪中,南昌大学影视艺术研究中心的2004级和2005级的三十多位同学上路了。但无论如何,在拍摄的初期,同学们的状态基本都到位了。在第一集“秋月进城”那场戏中,同学们都配合默契,把作品中描写的状态都如实的用镜头表现出来了,秋月“农村女教师”的形象刻画的很成功。

但到了4月中旬,问题出来了。电视剧已经拍摄半个月了,却一直还停留在第一集上。这离拍摄要求的“三天一集”的要求相差太远。而此时的同学们早已过了兴奋期,他们心里一个个在怀疑和退缩。我们真的能拍摄电视剧吗?这样的心理势必导致工作中要出问题。大家对于工作你推我,我推你,几十个人都各自为政,磨洋工,开小会,剧组陷入一片混乱。

就在此时,又是中心的老师站出来鼓励他们。胡辛立刻做了决定,剧组必须成立导演组,由导演组来进行具体工作的安排协调。其他同学也要各自分工,整个剧组必须分工明确,奖惩分明。胡老师特别抓导演组,她三番五次找导演组同学谈话,并给予他们技术上的大力指导。而其他老师则日夜陪着同学们进行拍摄,并分别下蹲到各个小组进行知道。所以就在这样的环境中,2004、2005级中好多同学迅速成长,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导演。整个导演组同学在坚持统一的拍摄风格的原则下轮班进行导演,采取导演负责制,所有同学都必须服从值班导演的协调分配。这样既结束了开拍阶段“一片混乱”的局面,又给同学们给予良好的休息时间养精蓄锐。

自古谓逆境出人才,《聚沙》就在混乱的境况中培养了一批导演之材。他们或许就是明天在社会上发光发热的影视人才。

自演:要的就是这份原生态

如果说《聚沙》中导演组的压力是横空而降,那么演员组受到的压力更是前所未有的。从未有过表演经验的一群研究生来演戏,这听上去多少有些不可思议,事实上很多外界人士对他们的表演表示质疑,有人干脆建议让表演系的学生进入剧组。怎么表演,怎么顶住外界的压力,这是演员组遇到的最大问题。同学们都困惑了。

“怎么表演?你们平常在生活中是怎样就怎样,这本来写的就是你们自己,这就是本色演出嘛!”这是胡辛当时的原话。也正是这句话让同学们恍然大悟,拨开云雾终见天。

男主角曾庆欣,剧中张一驰的扮演者,拍戏伊始却是腼腆有余,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演男一号,那真是赶鸭子上架!”但胡浩博并不这样认为,她觉得这部电视剧要的就是这份原生态,要的就是同学们的纯真劲。也正是她如此的鼓励,让曾庆欣走出自卑的状态,放开去演,去表现。

沈佳琪,《聚沙》中的女主角,一位养尊处优,可爱、可恼的现代大小姐,她的扮演者是2004级的闻艺同学。对于这个人物形象,闻艺的压力并不是很大,因为这个角色与其本人的性格特点简直如出一辙。散漫、骄傲、任性,闻艺在剧里剧外都在演绎着。可以说,在《聚沙》的拍摄中,闻艺成了一个最让大家头疼、挨老师骂最多的一个演员。在深圳广电集团都市频道做出镜记者的她,常常让剧组一班人马苦苦等待;可惟一一次到达最早而没戏拍的她,居然会急不可耐地冲着老师发脾气。回想着自己的任性和胡辛毫不客气的批评,干练、时尚的闻艺再次向剧组致歉。她坦言:“我现在明白,个人价值的实现并不等于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人一定要有集体观念,只有环境和谐了,个人的生存空间也才会更大。”

这就是沈佳琪,这就是闻艺,这就是《聚沙》要的原生态。

这就是《聚沙》要的深意。

从2006到2007,从出现问题又到解决问题;无论是在明媚的春天,还是炎热的酷暑,我们总能在南昌大学的校园里看到一群快乐的“表演者”,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着他们的生活,他们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当下的研究生是怎样的生活着,烦恼着,快乐着。

自拍:技术无非就是要吃苦

一部电视剧成功与否,其涉及的问题实在太多。一个部门的失败,就能影响整个剧的走向。这其中就包括一个很重要的拍摄问题。

关于拍摄,在在影视艺术研究中心成立之初,该中心主任胡辛就着力在考虑这个问题。中心第一届研究生,2004级的三位男生从入学开始就跟着胡辛学技术,老道执着的教诲,加上他们肯学勤学的精神,到《聚沙》开机之时,拍摄已经不是一个大问题了。关键是他们肯否在拍摄中用心而已。事实上,在拍摄阶段中也曾出现过摄像不尽职的现象。2006年5、6月份,天气越来越热,人长时间趴在机子上,心情难免浮躁,摄像师对待镜头就不像以前那么细心了。而只要胡辛看到了这些不合格的镜头,她绝对不放过,必须重拍。当时同学们都有怨言,而到如今,同学们回顾以前,大家都特别感谢胡老师,大家都为她的这种艺术热情和谨慎佩服,如果没有她执着的专业精神,或许今天的《聚沙》将是另一个样子。

技术无非就是要吃苦,这是中心胡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正是她的这个要求让拍摄组的同学尝尽了苦头,更学到了技术。如果说导演组的同学还是导演的好材料,那拍摄组的同学已经成就了摄影的本领,拍摄组的三位男同学毕业之后完全可以胜任摄像的职位,他们已经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

自制:要的就是精品

2006年7月,暑假即将来临。《聚沙》终于拍摄完成。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后期的剪辑制作了。众所周知,剪辑要的就是对艺术的感觉和对艺术负责认真的态度。关于这两点,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同学们真是收益匪浅。

一个镜头剪了?不流畅,再剪。一段话录了?还有杂音,还要重录。一行字幕校了?位置不对,又校。

在后期制作中担任字幕校对一职的徐娅丹同学就曾为了一集中出现的几个错别字重新上机,甚至熬通宵把字幕重新输入。而事实上,为了让剪辑更流畅无误,剧组还特别成立了一个夜班组,其中包括剪辑组、导演组和演员组的负责人,也包括剧务组的许多同学,甚至中心老师包括胡浩博亲自带队熬通宵,对白天的剪辑工作进行校对。他们首先对白天的剪辑出来的作品看了又看,提出意见,做好记录,对每一个细节大家都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做到不放过一个失误,不放过一个闪失。

这就是全体剧组对待制作的态度。这也是中心胡老师严格要求下的工作方式。正是为了将《聚沙》顺利制作完成,正是大家心中怀揣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正是有了胡辛精益求精的要求,同学们哪怕一个夜班加一个夜班,哪怕夏天穿棉袄,都毫无怨言。

从《散沙》到《聚沙》,从春到冬,南昌大学影视艺术研究中心的灯一直在亮着,影视中心的人一直在奔跑着。

他们在寻梦,寻找一个中国教育史上从未上演的梦想。

他们在创造,创造一个让中国影视界刮目相看的神话。

他们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中国当代的研究生有梦想!有追求!更有实力!

所获奖项

2008年春节期间江西广播电视台第五频道播出。

2008年江西红星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

2008年《聚沙》(小说)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8年10月《聚沙》获中国高校影视创作奖。

2009年10 《聚沙》获江西省首届“翠竹奖”最佳校园题材奖、评委特别奖、最佳学生女演员奖。

2009年11月《聚沙》入围四川国际电视节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金熊猫奖”最佳剧情奖。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