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芜 :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

更新时间:2023-08-15 17:24

舒芜(原名方管,学名方硅德),1922年7月2日生于安徽桐城,中原地区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1937年考入高中时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为《桐报》主编副刊《十月》。1938年投稿《广西日报》副刊《南方》,开始使用“舒芜”的笔名。曾担任国立女子和师范学院、江苏学院和南宁师范学院副教授、教授,从事文学、哲学教学与研究。1945年在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上发表《论主观》,成为一场长达5年的文艺论争的主要焦点之一。1949年至1952年,舒芜任广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研究部长,南宁市文联副主席,南宁中学校长。1952年赴北京,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编辑部副主任、编审。1979年起,舒芜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专注于周作人研究,著作颇丰。代表作品有《挂剑集》《舒芜说诗》等。2009年8月18日,舒芜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出身于安徽桐城的书香门第。

工作经历

曾任四川女子师范学院、江苏学院副教授,南宁师范学院教授。建国后,历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研究部部长,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编审,《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审。

写作经历

上世纪四十年代刚出道时,曾得到胡风的大力扶植,从而在文坛崭露头角。

1952年相继公开发表《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致路的公开信》。

著有杂文集《挂剑集》,专著《说梦录》《周作人概观》。

发表《彭小莲:因为没有奴气他们的灵魂站立着》。

人物争议

上海市文汇报》笔会主编刘绪源与舒芜交往甚密,他认为在学术上舒芜至少在三方面成绩卓著。首先,解放后研究兴趣主要在古典文学方面,人民文学出版社最早出版的一批古籍就是由舒芜参与整理出版;其次,退休后更多的研究兴趣转向了对“五四”、鲁迅以及周作人的研究;最后,作为一个书评家,舒芜先生把一些评论和理论艰涩的文章写得文笔优美,可以作为随笔和散文来读,他与老一辈学人季羡林金克木等使得自五四以来开创的文体得到延续,形成了一种优美的文风,这在年轻一代中非常少见。

但有人也指出舒芜在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中主动“反戈一击”,永远是其历史的尴尬。1952年,舒芜相继公开发表《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致路翎的公开信》,率先点了老朋友路翎以及吕荧的名字。胡风事件中,舒芜因提供胡风给他的信件使势态迅速转向而成为人们眼中的“犹大”不被人原谅。

鲁迅文学馆馆长孙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抛开胡风事件,仅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评价,舒芜应该是一位现代文学比较优秀的研究者,特别是他对鲁迅、周作人的研究成绩显著,但他认为舒芜晚年似乎并没有深刻反省过这件往事,甚至显得有所回避。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2009年8月18日去世。

个人作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