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山后棱蛇 :有鳞目游蛇科后棱蛇属的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08:29

莽山后棱蛇(学名:棱蛇属 cheni),是一种小型水栖蛇,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湖南、广东省等地区,特别是莽山地区。本种由中国动物学赵尔宓于1999年根据蛇类专家陈远辉宜章县莽山采集的标本描述发表,种加词取自陈远辉的姓氏。

形态特征

莽山后棱蛇是一种小形水栖蛇,全长500~600mm,尾长占全长的五分之一左右,身体圆柱形,头较小,与颈区分不明显。鼻间鳞前端窄,鼻孔背侧位;眼小,背侧位;前额鳞单枚,甚宽,其两外侧扩展至头侧;颊鳞长,后端人眶;无眶前鳞,眶后鳞2;鳞1+2(1);上唇鳞8(3-2-3)为主;下唇鳞10,前4或5枚接前颔片;颔片2对,前对约为后对长的2倍。背鳞通身17行,除最外行其余微棱,腹鳞159~167.肛鳞二分,尾下鳞55~59对。背面暗橄榄褐色,体侧具多数淡黄色横斑,左右横斑彼此交错或在背中线相连;腹面色白或偶有灰点斑。雄性头腹前端鳞片(如颏鳞、颔片和前4~5对下唇鳞)上有多数疣粒,雌性则无。

生活习性

莽山后棱蛇主要生活在山溪或小河流水中,白昼时隐藏于岩洞、石下、沙砾或杂草间,晚上或黄昏时外出活动觅食。此蛇也曾见于农耕地灌溉渠旁的杂草中,食物主要为半水栖寡毛类环节动物门

保护级别

莽山后棱蛇已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发现历程

莽山后棱蛇是由蛇类专家陈远辉在上世纪80年代发现的。为了褒奖陈远辉的杰出贡献,1999年我国生物界科研机构将其命名为“陈氏后棱蛇”。2007年7月,广东省首次发现莽山后棱蛇的身影,引起了广泛关注。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