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中 :云南峨山籍革命烈士

更新时间:2024-09-21 13:30

董建中,男,汉族,1923年生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董家庄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童年在双江镇读小学,1940年考入峨山县初级中学第三班读书,1944年考入昆明五华中学读高中。

简介

董建中,男,汉族,1923年生于云南省峨山县董家庄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童年在双江镇读小学,1940年考入峨山县初级中学第三班读书,1944年考入昆明五华中学读高中。1946年8月随董治安、董子健回峨山中学任教,1947年2月在峨山中学加入“民青”组织,随后与李长旺等同志一起被派往甸中,以教书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1948年初,董治安又以峨山彝族自治县教育局长的身份,推荐董建中和施致宽、周鸿鸣、周鸿道到谧安乡(现大龙潭乡一带)中心小学任教,其任务是以教书作掩护,开展谧安乡的地下革命工作,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学不久,接到上级组织的通知,要求董建中和施致宽返回峨山中学。

革命工作

1948年4月,董子健和李德明介绍董建中和施致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董建中在谧安乡工作了近一年,在董建中的带领下,教师们对学生尽心尽责,在教学上踏实认真,学生进步较快,教学效果突出,还与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家长满意,深受村民们的称赞,在教好学生的基础上,董建中和教师们,利用课余时间,以走访学生家长为名,深入山村各寨,广交朋友,了解和掌握当地情况,为开展革命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开展工作

1948年上半年,董建中和同志们掌握了当地的政治经济状况,封建统治势力的结构和分布,封建统治层与国民党政府的联系和矛盾,以及他们对当地各族人民剥削压迫的方式和程度,针对施长永是该地区封建地主、当权者和土匪三位一体的人物,也是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与他斗争的策略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董建中他们能否在谧安乡站住脚,革命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董建中提出麻痹上层,联系下层的策略,具体办法就是聘请施长永兼任学校校长,利用周鸿鸣是县城地主子弟、大学生的身份与施长永打弟兄,利用施致宽与施长永是姨妹夫的关系加强工作,由于董建中他们全力以赴地办好学校,使施长永感到兼任校长得人心,地位也在抬高,他对董建中他们几位教师很满意也很放心。通过这些工作,董建中他们才放手开展访贫问苦,串连发动群众。鉴于各雪村是国民党乡公所驻地,也是施长永的老窝,他不仅控制着全乡的政治经济大权,还直接掌握着大部份武装,若一不小心惊动了施长永,革命活动就会遭到致命打击,董建中提议采取避实就虚的方针,把开展革命活动的工作重点放在双柏、易门、昆阳和峨山四县的交界处——矣他得一带。当时矣他得一带是昆阳的“飞来地”,昆阳国民党政府鞭长莫及,施长永又是隔县无权过问,加之当地人民又特别疾苦,对开展革命活动、建立革命武装具有较好的基础和优势。

克服困难

董建中他们在谧安乡的革命活动,还有个阻力就是施永清。施永清是副乡长和国民党的区乡部书记,此人虽作恶不多,政治上极为反动。随着董建中他们的革命活动日趋频繁,引起了施永清的注意,受到他越来越多的监视。为了消除这个危险,董建中了解到施永清对施长永独呑大量敲诈勒索来的财物极为不满,并常发牢骚的情况,董建中他们充分利用这一矛盾,激化他们之间的矛盾,促使施长永在一怒之下赶走了施永清,此后施长永也无心到乡公所管事,使谧安乡公所处于群龙无首的瘫痪状态,为董建中他们放手发展革命武装提供了便利条件。

组织武装力量

谧安乡一带的革命工作,从1948年初至11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在近300平方公里2万多人口的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发展地下党员的工作,成立了贫农团、妇女会等组织,组建了有近300人枪的武装力量——自卫军民兵联防大队,建立了村人民政权,胜利地举行了武装起义,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很好地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等到施长永发觉董建中他们的革命活动时,谧安乡的革命武装力量已发展到使施长永不敢轻举妄动的势态,还规规矩矩地“借”出了他的全部武装。矣他得一带的游击区根据地,与峨山彝族自治县城郊的总果和甸中、晋宁区的内九区、易门县汇川区双柏县的新街区等游击区连成了一片,后来成为峨山大队(滇中游击支队)进行反围剿迂回隐蔽,避开敌军主力追剿的安全地带。

艰苦朴素

1949年7月,董建中服从组织调动,到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扬武区工作,任区委书记兼区人民政府主席。到任后董建中深入基层,很快掌握了扬武的基本情况。有一次董建中下乡工作,草鞋穿烂了不能再穿,黑夜里赤脚行走了数十里崎岖不平的山路,回到区政府时,双脚已是血迹斑斑,其中有个脚指头被石头砸开了一个大口子,鲜血仍在往外流,只是用破布包扎一下,尽管他疼得直冒冷汗,但他忍着剧痛,坦然坐在火塘边和同志们谈笑风生。

扬武鲁奎山,是彝族聚居区,山高坡陡,交通十分困难,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原因,有着和其他乡不同的特点,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压迫,地霸间的争斗,民族隔阂很深,工作难度较大,但经过半年的紧张工作,终于打开了工作局面。1950年2月,准备成立鲁奎山乡人民政府,庆祝会前夕区政府获得情报,土匪要趁开会之机,聚众破坏,阻止成立乡人民政权,董建中周密安排后毅然决定大会如期举行,要扩大宣传。开会那天,发动农会和妇女会上山参加庆祝,同时召集民兵加强武装戒备,还调区基干队上山加强安全保卫工作。迫使匪徒暗中伸出的黑枪缩了回去,庆祝会顺利召开,五星红旗在鲁奎山寨飘扬。

征粮工作

1950年3月中旬,参加中共玉溪地委扩大会返回扬武的董建中,布置了建国后的第一次征粮工作,征粮工作迅速开展。1950年4月29日下午2点多钟,丁苴乡的征粮干部跑回区政府,报告了丁苴发生土匪暴乱,相继又得到新平县城也发生土匪暴乱的消息。董建中感到局势十分严重,由于区武装力量分散在各乡征粮,有被各个击破的危险,他当即作出决定,通知工作队返回区政府,宣布区政府进入战斗状态,全体干部战士全副武装,随时准备战斗,不得随便行动,外人不许进入,调集扬武镇民兵全部上阵守护粮食和各个栅子。

4月29日晚,刘光昭、李和祥、范家贵等先后返回区政府,李义宏、方明华、“小星”等未到,大家分析附近几个乡出事,扬武镇也可能出事,局势一下变得更紧张,有的同志提议趁黑夜撤出扬武,或作好发生匪乱立即撤出的准备。此刻,董建中认为党把扬武交给他们,岂可不战而走,拱手把区政府和征收的公粮让给敌人,在他的动员和鼓舞下,大家将水缸装满水,四壁增挖了枪眼,为战斗作好准备。

反击土匪

4月30日天刚发白,在房顶上值岗的李和祥正在观察,突然打来一枪,子弹擦着他的头顶打在瓦块上,紧接着枪声、锣声、吼叫声响成一片,土匪裹胁着被欺骗和受胁迫的村民,从赵米克方向蜂拥而下,300多人向扬武区政府发动了进攻。扬武区政府仅51名干部战士,其中8名干部,36名基干队员,2名民兵,3名乡干部和2名通讯员,干部只有手枪,战士只有步枪和几枚手榴弹,董建中镇定自若,作了战斗布置:“姜守廉、温富新守房顶,李应元守后楼,张国清守西大楼,李仰吉守东大楼,张文辉守后门,范家贵守大门。”发觉敌从大门主攻后,调在房顶指挥的李和祥来守大门和围墙。坚守扬武区政府的干部战士顶住了土匪的一次又一次猖狂进攻,土匪的枪弹、石头、砖块像雨点般一阵又一阵地砸向区政府,使区政府内铺满了一地碎瓦片、砖块和石头。土匪攻不下,便拾柴放火烧区政府大门,被李和祥组织交叉火力掩护用水浇灭,使烧焦的大门仍被区政府干部战士守住。久攻不下的土匪采取了政治攻势,甚至喊出战士的名字,威胁说如果不出来投降,他们进来要掏他的肠子、挖他的心肝。还把被俘的区武装股长方明华拖到区政府门前劝降,方明华英勇地喊到:“同志们,不要管我,你们要坚持到底,快开枪,打垮土匪!……”恼羞成怒的土匪向方明华射出了罪恶的子弹,方明华光荣牺牲。董建中也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他说在危急时最可怕的是思想动摇,如果内部发生反水,土匪里应外合,坚守将前功尽弃,随即安排刘光昭和叶兆玉负责后勤,联络和思想工作,使战士们没有一个动摇,没有一个后退,而是用猛烈的枪弹回答了土匪。

10点左右,董建中被土匪扔进的手榴弹炸成重伤,他把指挥权交给区委委员李培鑫。董建中躺下后认真分析了情况,与叶兆玉交换了意见,他觉得多数迫于土匪淫威的村民是不敢自己跑掉的,新平县城可能是出事了,因此不会有力量来支援扬武。匪患峨山方面不会超过化念,元江方面不会超过青龙,扬武土匪暴乱的消息传出去到部队来支援,最快也是3天以后的事情,而扬武区政府的粮食仅能维持2天,弹药也很有限,基干队员和民兵未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看来必须突围。突围方向应选罗里(因磨盘乡29日已出事,鲁奎乡也不可能平定,罗里过去有过一支较强的武工队,工作扎实,群众基础好),退到罗里可以站住脚和敌人周旋,待与上级取得联系后,条件成熟再打回扬武。下午2点多钟,分咐叶兆玉通知李培鑫、李和祥、刘光昭召开一个紧急会,各岗位坚持战斗。会上统一了思想,决定坚守到天黑组织突围,李培鑫和李和祥负责打开突破口,董建中亲自拟定了突围行动步骤。

牺牲

但遗憾的是扬武区政府的干部战士未能坚持到天黑,狡猾的土匪觉察到了后围墙难以守住的弱点。土匪组织了一支“敢死队”,在后围墙上挖开了一个大洞,钻过来冲破了小后门……扬武区政府的干部战士仓促按预定方向突围,土匪发觉后迅速从四面包围了突围队伍。李培鑫头部中弹,壮烈牺牲,突围队伍被冲散,董建中隐藏在路沟边的草丛中。傍晚,土匪们向他藏身处走来,董建中开枪击毙了第一个土匪后,土匪立即散开包围了他,董建中顽强抗击后身中数枪壮烈牺牲,时年27岁。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