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螺龙 :蜥臀目偷蛋龙科

更新时间:2024-09-20 20:35

窃螺龙(学名:Conchoraptor)是偷蛋龙科的一属恐龙,生存于上白垩纪亚洲,约70000万年前。其属名意为“海螺偷窃者”,反映了偷蛋龙科并非以蛋为食,而可能专门吃软体动物门的假说。螺龙的化石主要出土于蒙古的巴鲁戈伊特和内梅格特地层

形态特征

窃螺龙是种小型恐龙,身长约1到2米。不像其他偷蛋龙属科,窃螺龙没有头冠,但缺乏牙齿,这是典型的偷蛋龙类特征。偷蛋龙类虽然没有牙齿,但具有坚硬的喙状嘴,被认为适合咬碎软体动物的外壳。

物种学史

在1971年,一群波兰与蒙古的联合挖掘团队在蒙古的耐梅盖特组发现这些化石,地质年代为坎潘阶晚期。最初科学家认为窃螺龙是偷蛋龙的幼年个体,因此缺乏头冠,而在性成熟的过程中,会长出头冠。但更多的研究显示窃螺龙与偷蛋龙的手部结构不同,所以认为是一个独立的属。在解剖学上,窃螺龙的演化位置似乎是介于雌驼龙属偷蛋龙属之间,这使得学界更难研究窃螺龙的分类位置。模式种是纤弱窃螺龙(C. gracilis),是由瑞钦·巴思钵在1986年所描述、命名。属名在古希腊文意为“贝壳的盗贼”,因为瑞钦·巴思钵认为偷蛋龙类是以软体动物门为食,而非传统理论所认为的以蛋为食;种名在拉丁文意为“纤细的”。正模标本(编号IGM 100/20)是一个部分身体骨骼、头颅骨。之后发现20个标本,被编入于窃螺龙。

在1986年,瑞钦·巴思钵将窃螺龙归类于偷蛋龙科。近年研究显示它们属于偷蛋龙科的雌驼龙属亚科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