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雀 :雀形目雀科动物

更新时间:2023-09-22 17:07

血雀(学名:Haematospiza sipahi)是一种燕雀科朱雀属的鸟类,体重36-49克,体长155-182毫米。雄鸟除眼先、翼与尾为黑(或淡黑)色外,全身呈鲜红色,嘴为鲜黄色;雌鸟为暗橄榄绿色,羽端较淡或带黄色,腰部为鲜黄色,嘴较暗。虹膜为褐色,嘴为黄色,腿和脚为褐色。血雀栖息于山区森林,一般生活于海拔2000米左右,喜欢栖息于松杉林、林缘的小乔木和山坡稀树灌丛中。它们是杂食性鸟类,食物包括球果浆果、植物种子以及各种昆虫及其美国白灯蛾。血雀是美丽的观赏鸟类,由于数量稀少,应该严禁捕猎以保护它们。血雀分布于尼泊尔印度缅甸以及中国的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等地。该物种最早由英国自然学家布赖恩·霍奇森于1836年以Corythus sipahi的学名进行描述。后来,基于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的结果,血雀被重新归类到朱雀属(Carpodacus)。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眼先、嘴基线和眼周紫红色;尾及翅黑褐色,具红色羽缘;尾下覆羽暗,具宽的红色尖端;腋羽和翼下覆羽灰白色,具红色先端,其余体羽大都鲜栗色,而头和颈羽基部白色,其他部分羽基灰色;翼下覆羽和腋羽深灰色。

雌性成鸟:上体从头至背,包括翼上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大都暗褐色,各羽具宽的橄榄绿色羽缘,而头羽最鲜亮;腰和短的尾上覆羽鲜黄色;尾羽褐色,外侧尾羽具暗橄榄色外缘;眼先、眼肉淡橄榄黄色,耳羽暗褐,沾橄榄黄,并具白色轴纹;颊橄榄黄色;喉灰白,沾橄榄黄色,羽中央具斑点;下体余部灰色,羽中央多少具暗色斑,呈鳞片状尾下覆羽白色,沾橄榄黄色;翼下覆羽和腋羽发灰,亦沾橄榄黄色。

雄性幼鸟:大体似雌鸟,但腰羽呈桔色,上体多桔红而非黄绿色。

虹膜褐色;嘴黄色;腿和脚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36-49克,♀36-44克;体长♂155-182毫米,♀155-178毫米;嘴峰♂13-16毫米,♀13-16毫米;翅♂95-105毫米,♀86-98毫米;尾♂67-71毫米,♀66-71毫米;跗♂18-22毫米,♀18-20毫米。(注:♂雄性;♀雌性

生活习性

喜针叶林或亚热带山地林。通常于林间空隙或林缘地带。单独或结单性小群活动。

留鸟,性好群居,常由5-6只个体组成小群,也见单个活动者。性胆怯,善藏匿,也到林缘和林下灌木上活动和觅食,很少下到地上。频繁地在树冠间飞翔,飞行迅速有力。飞翔速度较快。叫声是一种宏亮悦耳的“too-eee”或“pleeau”声,以及一种“kwee-i-iu”或“chew-we-auh”声。其歌声是一种清晰柔合的“par-ree-reeeeeee”旋律。

食性属于杂食性的,食物中植物、动物均有,主要以松树和其他树木种子、草子包括球果浆果、植物种子和各种昆虫及其美国白灯蛾

栖息环境

血雀属于山区森林鸟类,一般生活于海拔2000米左右,喜针叶林或亚热带山地林。通常于林间空隙或林缘地带喜栖于松杉林、林缘的小乔木和山坡稀树灌丛中。在云南高黎贡山可达3000米以上,在西藏聂拉木县可达4000米,有垂直迁徙现象。冬季常游荡到低海拔地区,但不到平原。此鸟喜栖松杉林、郁林林缘的小乔木上和山坡稀树灌丛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西南及印度支那北部,不丹、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

中国分布:见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云南省西部及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龙川江间山脉、腾冲几大塘、景东彝族自治县、磨刀河)、西藏(聂拉木,错那市勒)。

生长繁殖

繁殖方式

血雀在西南山地繁殖。巢筑于松林外缘的松枝上。巢大而厚呈杯状,外壁由细枝和粗枝编成,内层为树枝和植物纤维,巢内垫以兽毛。卵底色浅蓝,上有鲜褐色和紫褐色点斑和线条。卵的大小为22-25毫米×17-18毫米。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原地区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