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座莲 :蕨类植物门蕨纲植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22:06

观音座莲(学名Angiopteris evecta (J.R. Forst.) Hoffmann),是观音译莲科观音座莲属大形陆生植物。根状茎直立,近圆球形,托叶大,革质,叶稍呈革质或极薄,两面均裸净,羽状复叶,小羽片线状披针形,叶脉平行,单出或分枝。孢子囊群近缘生,有孢子囊。分布于热带亚洲及非洲。

观音座莲植株一般高大肥硕,形态端庄大方,充满热带风情。叶羽片丰满,终年鲜绿色,是园林观赏、居室绿化的优良植物材料。

形态特征

大形陆生植物,植株一般高可达1-3米,根茎直立,近圆球形,直径约50厘米。

叶簇生,叶柄粗壮肉质,基部扩大成蚌壳状并相互覆叠成马蹄形,如莲座状。叶柄长50-70厘米,叶片长度通常在50厘米以上,一至二回羽状,羽片多达10对以上。叶柄长,基部有节;托叶大,革质,宿存;叶稍呈革质或极薄,两面均裸净,2-4回羽状复叶,长可达4米;羽片长达1米,广展,最下部的最大;小羽片线状披针形,无柄或有短柄,顶端短尖、渐尖或削尖,全缘或有斜向顶端的锯齿,基部楔尖、浑圆或截头状,有节;叶脉平行,单出或分枝。

孢子囊群近缘生,没侧各有1行,没群有孢子囊8-18枚。

生长环境

观音座莲喜温暖环境,生长最适温度为22℃-28℃,能耐一定低温,但10℃以下时植株会停止生长、幼叶不萌发。日长与温度的增加,有利于植株茎部伸长、叶片迅速展开。环境湿度要求较低,但是长期高湿环境容易滋生病菌。湿度应在50%-80%。光照强度在400-1000勒克斯

分布范围

热带亚洲及非洲。

生长繁殖

观音座莲自然情况下极少出现分株,一般以散播孢子的方式繁殖,但周期较长。观音座莲叶柄基部存在不定芽,这种不定芽在原植株上较难萌发,但是剪切下后却有极高的成活率。因此人工繁殖时,可直接切取不定芽进行分株繁殖。

栽培技术

观音座莲通常土生。根系较少但吸水能力强,位于浅表土层。由于观音座莲植株较大,因此人工种植时,采用大盆或露地栽培。观音座莲对栽培基质要求不是很严格,为了获得生长健壮、形态优良的植株,应适当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常用基质为有机土、椰糠(或花生壳、苔藓植物)按1:1比例混合。栽培基质以不埋过植株基座的1/3为宜。浇水后基质会有一定程度的渗落,应适当补充。

防治方法

病虫防治

观音座莲虫害发生较少,病害以真菌类病害如疫病、白绢病为主。这两种病菌的危害部位都是植株叶柄基部。疫病病原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并产生大量的孢子囊,孢子囊产生和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30℃,通过雨水或田间水分管理飞溅到植株上进行侵染。一般雨后天气突然转晴、气温急剧上升时,病害易流行。当土壤湿度在95%以上,且持续4-6小时,病菌即可完成侵染,2-3天即可发生一代。

白绢病病菌发育温度在8℃-40℃之间,最适温度为30℃-33℃,最适pH值为5,9。主要侵染植株幼嫩的拳卷叶及成熟叶片的肉质叶柄基部,植株发病后呈现水渍状黄褐色至红褐色湿腐。病斑中心区域稍凹陷,边缘明显,感病部位表面布满白色绢丝状菌丝,呈放射状并向土表蔓延,之后菌丝上产生菌核,菌核初为白色,后转黄色、红褐色到深褐色,严重时整株被害,致使地上部茎叶萎蔫枯死,容易拔起,叶柄易被拉离。

防治方法

1.白绢病的发生与温度和环境湿度有密切关系,因此栽培过程中要注意对水的控制。在高温雨季,当温度高于32℃时,要注意雨后及时排涝,注意通风,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发现病株及时清除。

2.提高土壤pH值可抑制白绢病病原的发生。可在栽培基质中添加适量草木灰或生石灰,将其pH值调至6.5-7.0,并增加硅、钙等微量元素的含量。

3.栽培基质使用前最好经过太阳暴晒,虽然不能完全杀灭其中的病原菌,但是可以有效防止或减轻疾病的发生。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百菌清、卉友、阿米西达等药剂可防治白绢病,喷洒阿米西达、双炔酰菌胺、霜灵、精甲霜灵等可防治疫病。

主要价值

观音座莲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常见的大型观赏蕨类。植株一般高大肥硕,形态端庄大方,充满热带风情。羽片丰满,终年鲜绿色,是园林观赏、居室绿化的优良植物材料。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