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德 :超德

更新时间:2024-09-21 03:45

德性(virtue)一词含意颇丰,它是德或德能,它是基本的力量或恒久的良好习惯。所以超德(theological virtue)就是指超过人性本能,并且完全由天主恩惠所带来的力量及德能。为成义的人而言,超德就是成义者和天主间显着来往中所具备的三种基本动态因素。

概念

基督信仰中的超德就是信仰、希望和爱。它们是动态性且内在性的整体,表达出人与天主圣三之间爱的来往;超德来自他力而非来自自力。

圣经出处

(1) 圣经只有在新约书信中提到了三超德,如罗五1~5;格前十三7,13;迦五5~6;弗四2~5;哥一4~5;得前一3;五8;希六10~12;十22~24;伯前一21~22。保禄书信中有十三次提到成义的信仰,此信仰应在对他人的爱德中生活出来(格前十六13~14;弗一16;三17;得后一3;弟前三10;铎二2)。有时把信仰和希望连起来(罗四18;十五13;铎一1~2;希十一1)。

(2) 综合言之,新约将三超德视为一种动态性、恩惠性的基本力量,人靠此力量能与天主圣三显明的相互共融。三超德中以爱为中心和高峰,它是推动信仰和希望的力量(格前十三8),它永恒不灭(格前十三8),且在圆满的永生中恒在(格前十三12)。

简史

初期教会逐渐将新约中有关三超德的思想予以系统化。亚历山大人克雷孟(Clement of Alexandria, 约140-217)曾提到「三圣德」,耶路撒冷王国人济利禄(Cyril of Jerusalem, +386)则把三超德当做要理讲授的基本架构。

奥古斯丁(Augustine, 354-430)也把三超德称为宗教的建设因素及要理讲授的目标(De catechizandis rudibus, IV, 8)。

中古时代彼得隆巴(P. Lombard, 约1095-1160)把三超德加以系统化。他的思想影响后世颇深,直到十六世纪(格言录IV,III:23~32,PL 192,521~962)。超德这个学术名词始于十三世纪。

在特利腾大公会议(1545-1563)之后,三超德很少见于信理神学的著作中,反而成为伦理神学所发挥的题目。近日的神学又将三超德与救恩相合。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