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掌脉鼠尾草 :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22:33

近掌脉鼠尾草(学名:鼠尾草属 subpalmatinervis E. Peter)是唇形科鼠尾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隶属于弧隔鼠尾草亚属、宽球苏组、多年生亚组栗色鼠尾草系。为中国特有植物,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北部。模式标本采自云南中甸。近掌脉鼠尾草的茎直立,高度可达50厘米,叶子呈卵形至圆形,花序顶生,花朵为紫色或蓝紫色。目前已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茎粗短,被棕黑色的鳞片叶或残存的叶柄,向下生出粗达1.5厘米棕黑色扭曲的条状根。茎直立,高达50厘米,1-3自根茎生出,四棱形,被具腺长柔毛,不分枝,具2叶对。叶大多数基出,卵圆形或圆形,长3.5-10(13.5)厘米,宽与长相等或较短,先端钝至圆形或近锐尖,基部心形或近戟形,边缘被重圆齿,草质,两面同为绿色或下面近边缘为紫色,上面密被贴生的长柔毛,下面特别沿脉上被开展疏柔毛,余部被腺点,叶脉大部分近掌状伸展,在下面极明显;叶柄比叶片长或与叶片近相等,稀有比叶片短,被具腺长柔毛。轮伞花序2-6花,密集或疏离,组成长10-15厘米顶生总状花序;下部苞片叶状,常具齿,上部苞片卵圆形,与花萼近等长或短于花萼,先端锐尖或钝,基部楔形,边缘全缘,上面无毛,外面被疏的长柔毛,边缘被具腺长柔毛,花梗长4-5毫米,与花序轴密被具腺长柔毛。花萼钟形,长1.5-2厘米,口部较狭,外面主要沿脉上被开展长柔毛及具腺疏柔毛,口部边缘被具腺缘毛,内面被微硬伏毛,二唇形,上唇圆状截形,长约3毫米,全缘,先端具小尖头或3小齿,下唇长约5毫米,半裂成2齿,齿三角形,先端锐尖,具小尖头。花冠淡紫或蓝紫色,长约3.5厘米,外被疏柔毛,在上唇尤为密集,内面离冠筒基部有斜向不完全疏柔毛毛环,冠筒作之字形弯曲,下部筒状,在中部以上突然腹状增大,向上弯成一角度,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浅盔状,圆形,长约8毫米,先端微缺,下唇较上唇略长,中裂片倒心形,宽约1厘米,先端微缺,具波状齿,侧裂片半圆形,宽5毫米,边缘具小纤毛。能育雄蕊伸至上唇片,花丝长约6毫米,药隔长约6毫米,上下臂近等长,二下臂药室较小,先端联合。退化雄蕊短小,长约2毫米。花柱外伸或不伸出,先端不相等2浅裂,后裂片极短,花盘前方稍膨大。成熟小坚果未见。花期5-7月。

生长习性

近掌脉鼠尾草生于灌丛中,针叶林下或山坡草地,海拔3450-4000米。

栽培技术

近掌脉鼠尾草可通过种子繁殖或插繁殖进行繁衍。种子繁殖通常在春季和初秋进行播种,播种前可将种子用50℃温水浸泡,待温度下降到30℃时,用清水冲洗几遍后,放于25~30℃恒温下催芽,或用清水浸泡24小时后播种。直播或育苗移栽均可,由于鼠尾草种子小,宜浅播,播后要覆盖薄土,并要经常洒水以保持土壤湿润。扦插繁殖则在5~6月进行,选取枝顶端不太嫩的顶梢,长5~8厘米,在茎节下位剪断,摘去基部2~3片叶,按行株距5厘米×5厘米插入苗床中,深2.5~3厘米。插后浇水并覆盖塑料膜保湿,20~30天发出新根后按行株距(45~50)厘米×(25~30)厘米的密度定植。定植后应及时松土除草,干旱时应适当灌溉,雨后必须及时排水。生长季节根据情况追肥2~3次,每次每亩可追尿素5千克左右。在长江以北,冬季需培土越冬,一般在地上部收获后、冬冻前灌水后即培20厘米高的土,翌春终霜后扒开土浇水,使萌芽生长。华南地区不需覆盖也可安全越冬。

近掌脉鼠尾草的栽培需要日照充足、通风良好的环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或土质深厚壤土为佳,有利于其生长。种子直播时,每穴3-5粒,发芽一周后或获株高达5-10cm时须疏苗,间距20-30cm。成株后可再次疏剪,增加距离,以促进更旺盛的生长。不同品种的鼠尾草需要的光强度不尽相同,在栽培前需多加确认及了解。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