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代钧 :清末地图学家

更新时间:2024-09-20 21:10

邹代钧(1854年~1908年4月8日),字沅帆,又字甄伯,是中原地区清末的地图学家。他出生于新化县(今属邵阳隆回县),是中国近代地图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以及中外彩色地图铜版印刷的创史人。于1908年4月8日(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六日)去世。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邹代钧1854年出生在湖南新化县(今属邵阳隆回县),他的祖父邹汉勋清代学者,中国近代舆地学奠基人,擅长地理沿革。邹代钧自幼受到家庭的学术熏陶,精通历史和地理,是在疆域沿革和地图测绘学方面有着的造诣。

1879年(光绪五年)作为补县博士弟子员,在左宗棠的指导下学习测绘学。1880年(光绪六年),邹代钧和驻俄公使曾国藩之子曾纪泽一同与俄罗斯谈判,并在次年与沙俄签订《中俄改订条约》,收回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河流域的广大土地。1885年(光绪十一年),在两江总督曾国荃推荐下他作为随员随太常寺刘瑞芬出使英俄,参与外交事务,在处理哲孟雄(今锡金王国)归属问题上有自己的见解。面对英国的野心,他引古证今,有力地论述了哲孟雄与西藏自治区的历史渊源,证明其不属于印度,这一观点得到了使馆参赞英人马格里的支持,尽管最终未能阻止英国的占领,但他的努力为中国的领土主权辩护提供了有力拉依据。在测绘学领域,邹代钧发现中国传统地图的经纬度存在误差,原因是所用尺子不准确。他提出采用西方的迈特(米突尺)作为标准,以解决“度里相差”的问题,并亲自参与制作了中原地区专用的测绘尺,为后来的地图绘制提供了精确的标准。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邹代钧应湖南抚府陈宝箴之邀,出任湖南矿务总局提调一职,负责开采常宁水口山镇和平江黄金矿。

创立学会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邹代钧在维新派的支持下,在武昌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地理学会舆地学会,并在张之洞的资助下,编辑了海国地图。不仅如此,他还参与了《湘报》的创办,在南学会等政治学术团体中,他与维新派人士如熊希龄谭嗣同等共同探讨国家大事,并在湖南维新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邹代钧在湖南学会担任讲论会友,主讲舆地。然而,戊戌变法失败,陈宝箴遭革职,邹代钧亦随之辞职。此后,他应两湖总督张之洞之请,在两湖书院主讲,其间开设中俄勘界记课程,深受学生喜爱。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邹代钧被任命为编书局总纂兼学务处提调官,负责《钦定书经图说》的纂修和校对工作。他的地图作品《江苏全省舆图》,就采用了新法编绘和精细的印刷技术。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他出任《钦定书经图说》纂修兼校对官。此书完成后,他升任分省补用直隶州知州。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邹代钧成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主讲舆地。同年,他患病导致偏瘫,次年三月六日,在武昌舆地学会病逝。

去世之后

他去世后,学生周震鳞为纪念他,将舆地学会的地图图片和测绘仪器售予清政府,所得款项用于安葬和遗属赡养。邹永暄等族人继续他的事业,确保了邹氏地学的传承。

主要成就

主要作品

邹代钧在地理学领域主编作品众多,1903年出版了我国公开出版的最早的教学地图集《中外舆地全图》。1898年出版全套44册的《大清会典图》。

主要论著

在地理学论著方面,邹代钧在《上会典馆书》《湖北地图测绘章程》对测天度、测地面和绘图均有详尽慎密的论述,提出了当时适用的测绘地图准则。邹代钧既发扬乃祖汉勋的地球科学思想,又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地学理论及绘图经验,熔中西于一炉,将中国地图绘制的实践提升到新水平。

著述作品

邹代钧勤于著述,著述作品有《光绪湖北地纪》二十四卷、《京师大学堂中国地理讲义》六卷、《直隶水道记》二卷、《中国海岸记》四卷、《会城道里记》二卷、《中俄界记》三卷、《蒙古地记》二卷、《日本地记》四卷、《西域沿革考》二卷、《西图译略》十二卷、《英国大地志》十卷、《西征纪程》四卷、《中外舆图》六十八幅,以及《湖北全省分图》(1908)、《湖南全省分图》、《西藏全图》、《皇朝直省图[舆图]》(1903)(1907)、《西征纪程》等。

家庭成员

祖父:邹汉勋(1805年~1854年),字叔绩,清代学者。

侄子:邹永暄(1858年~1952年),字焕廷,清代地理学家。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